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

【小题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 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 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 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  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 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 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 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 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 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 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8 04:3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华美明丽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诙谐幽默,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小题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连良与“马派”
马连良,字温如,又称古历轩主,北京人,回族,生于1901年农历正月初十。1909年马连良入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科班。入科后习小生,后改老生。茹莱卿、叶春善、王月芳、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等曾为他传艺。10岁时,他曾在《朱砂痣》中为谭鑫培、陈德霖、贾洪林、谢宝云等配演娃娃生天赐。在科班期间,他先是偏重于演出唱工戏,也演做工和靠把老生戏。在毕业前,他还演了本戏,如四本《三国志》等。
在30年代,扶风社演出剧目颇多。其中一些剧目马先生还做了大胆的改革。《借东风》,于本戏《三国志》。早年《三国志》是三庆班的拿手戏,听说只在每年年底封箱前才上演,平时不演。后来富连成科班上演时共有四本,分四天演完。马先生的《借东风》,就是选择了其中最精采的一本。在此剧中他前饰鲁肃,后饰孔明。这出戏后来成了“马派”的代表作。
马连良在舞台上做工很“帅”。作为一个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者和表演艺术家的马连良,他掌握了戏曲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等各种手段;具备了无比宽广的舞台表现力,使之得以表现类型繁多的舞台人物。不论内行外行,都有一个字的评价,叫做“帅”,这是北京的土话。马先生经常对我讲:“我们表演时,要先打闪后打雷。”他用自然现象来比喻舞台表演,意思是要以情带声,以内在的情感带动外部的动作。他强调说:“这是演员表演的一大窍门,不可不会。”马先生正是非常精通这个窍门,因而在表演这段戏时,确实有一种电闪雷鸣的气势。
马连良的唱腔有“味儿”。马先生主张“唱要和说话一样”。意思就是要唱得自然、亲切。他的唱既饱含着情感,又给人以醇厚、舒畅的音乐美感。马先生偏偏突破了传统句法,把每个字安排得都很得当。句子长短虽然不规则,但唱起来丝毫没有感到别扭,反倒觉着很新鲜、很动听。马先生经常向学生讲:“要使相同的曲调唱出不相同的‘味儿’来。”那么这个“味儿”哪里来呢?他要求从吐字运腔上下功夫,强调从人物出发。比如,他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这三出戏时,指出它们都有一段“二黄慢板”,唱词的头一句都是“一轮明月照窗……(最后一个字各有不同)”,人物同在夜晚抒发着各自的心情。但伍员的恨满胸怀,陈宫的悔恨交加,寇准的疑惑不安,才是决定这三段唱腔各自“味儿”的关键所在。又如“四平调”,《清风亭》中的贫苦老头张元秀这样唱,《遇龙酒馆》中的永乐皇帝也这样唱,但前者唱来是凄凉悲惨,后者唱来是雍容华贵,“味儿”也就酸甜苦辣各不相同了。马先生自己演唱也好,教学生也好,从来是很讲究这些的。马先生的唱非徒有空洞的旋律,而是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着多姿多彩的音乐形象感。人们赞扬他唱腔有“味儿”,不仅仅是指声腔动听,更重要的是指他那丰满的音乐形象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马连良的舞台念白很有特色。京剧传统戏的韵白,人们常常说它是一种旋律简单没有伴奏的唱,就是说它有音乐感,和真正的唱具有协调性,人们在追求有“味儿”的唱时,也追求有“味儿”的念。马连良吸取了前辈老先生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如同有伴奏、有旋律的唱一样,给人们一种特有的艺术享受。他善于演念白吃重的戏,如《十道本》、《审头刺汤》等等。他的念白是极有功夫的。过去新新大戏院(现在的首都电影院)是北京较大的戏院,那时也没有电声设备,但坐在剧场后排的观众也能听清他的念白。
【小题1】什么是马派艺术的“帅”?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你喜欢的一个文学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说明你用这个字的理由。
【小题2】文章第4段举了马连良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三出戏和“四平调”这两个例子,请问可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
【小题3】结合马连良的成长道路,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

同类题3

阅读线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向盛唐(有删节)

(1)我数十年前初上乡间的中学,语文老师教我们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当时年纪虽小,然而对唐代那位青年才子已是心向往之,名句“落霞与孤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雕刀一样一字一句镂刻在我的心版上。

(2)及至年岁既长,方知南昌滕王阁,巴陵岳阳楼和武汉黄鹤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巴陵是我的旧游之地,岳阳楼的栏杆,我在春日楼头秋鸿声里早已拍遍了。黄鹤楼前的三月烟花和浩荡长江呢?惊喜过李白的双眸,也不止一次照亮过我的眼睛。唯有滕王阁,却始终无缘造访。半个世纪过去了,年华向老,而王勃的背影也越去越远,我终于有幸在一个高秋之日,和友人洪亮一起,在唐代的遗风和王勃诗文的余韵里,飞身直上滕王阁那新建的楼台。

(3)王勃在序中不是说:“地灵人杰”,而是说“人杰地灵”,他是率意而书的吗?我眼前的景物本已是江山如画了,但假如不是王勃登高一赋,怎么能如此地显其灵,名闻遐迩?时间,是绝不循私的公正严明的终审,且不说王序的全篇,即以“落霞”与“秋水”这一联名句而论,“贪官与污吏齐飞,良心共煤炭一色”,旧时代就有人仿作以讽刺当时的现实。新时代的诗人则高歌“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也是脱胎自王勃之句。但古已有之于今更为多见的是,自我吹嘘和请人吹嘘的速朽之作不知多少,如同水上的浮沤泡沫,空中的薄雾轻烟。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是不朽的,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如果不是王勃千古不磨的妙序佳诗,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滕王阁的只砖片瓦吗?

(4)王勃作为“________”名居榜首的人物,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走到前台,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庄严报幕:中国诗歌正在走向盛唐,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金灿灿的帷幕,已经徐徐开启。

(5)在王勃等人联袂登台之时,以上官仪等人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承袭了齐、梁以来绮媚轻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文坛得到的是绮靡浮华的传染病,许多人身罹绝症还仍然在敷粉涂脂,自我感觉良好,而作为新兴中下层知识分子代表的王勃等人,他们不仅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且崛起于唐初的文坛,高举革新的旗帜,逆风而行。

(6)我和洪亮都与诗缘分不浅,对文学和当前的文坛也都有许多彼此相通的看法。在秋阳朗照的滕王阁最高处,我们自然有一番快论清谈:

(7)“‘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这是位高名著的上官仪的《画障》诗,除了华丽雕琢的辞藻和空虚冶艳的情思,还有什么呢?”我说。

(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诗题材领域全新,感情昂扬刚健,与上官仪之作简直判若云泥!”洪亮也诵诗作答。

(9)“我初上斯楼,登高送目。你看王勃序文一开篇,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一支笔兼写江山与人文之盛,境界阔大,感情激扬,泱泱然已一派大国之风,这是‘盛唐之音’的先声呵!”

⑽“王勃他们的创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闻一多曾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洪亮引经据典,“盛唐时代,诗人的主体精神和艺术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王勃虽然命途多舛,但他仍然高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不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前奏吗?”

⑾“四杰之中,有三位是北方人。唐代文学的繁荣,原因之一是南北文学的合流与融会,南方柔婉清丽,北方质朴刚健,从王勃之序的壮美与神韵兼而有之,也可见此中消息吧?”

⑿ “现在的文坛,阴柔琐屑平庸世俗之风日炽,格高调远黄钟大吕之作难逢。有资料统计,目前长篇小说年产八百部左右,诗七八万首,散文约两千万字,作品倒是成千累万,但有哪些能进入‘永恒’呢?有的人却热衷于‘自吹’与‘他吹’,甚至年纪轻轻就什么‘划时代’、‘里程碑’呵,什么‘获国内大奖数十次’呵,什么‘随手拈来,皆成绝唱’呵,俨然文坛的一方诸侯。其实,是否有一行文章能流传下去还很值得怀疑。要是王勃读到看到这些,不知会作何感想?”

⒀ “已小寐千年的他,也许会惊起而扼腕长叹,或者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洪亮说。

⒁王勃当年序惊四座的滕王阁,据他说已是层台耸翠飞阁流丹,而今天新阁的瑰伟壮丽又远胜当时。劈面仰视,它蔽天塞地压弯你的眉睫,登临其上,九重飞檐土。凌空的羽翼,托着你衣袂飘飘地向上界飞升。滕王阁上,秋日楼头,我和洪亮的对话,真可谓高其谈阔其论。等到从忘形尔汝中回过神来,我们忽发痴想:要是能和王勃在高楼之上把袂谈心,把酒论文,那该有多好!但我们在厅堂里回廊上四顾彷徨,逢人便问,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天高地迥呵,宇宙无穷,只有楼下的滔滔江水,把他的故事从千年前说到如今。

【小题1】请根据第(1)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孤wù( )
【小题2】联系下文,在文中第4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文学家合称:“______”
【小题3】在第3段中,作者触景生情感悟到的是:(限16字内)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江南名楼中滕王阁在作者心中位置最高,情感最贴近,因为《滕王阁序》曾像“雕刀一样一字一句镂刻”在作者的心版上。
B.文中引“贪官与污吏齐飞,良心共煤炭一色”,是为了针砭时弊,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
C.王勃走上中国文学的前台,标志着盛唐时代的文学达到最高峰,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D.王勃等人刚健昂扬的诗风对当时风靡文坛的绮靡浮华之风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E.初唐诗歌从宫廷走到市井,走向江山与塞漠,这可以视作盛唐时代“诗人的主体精神与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的前奏。
F.当今文坛的萎靡浮躁之风是受了唐代上官仪等人的诗风的影响。
【小题5】请写出文中涉及到的主要两处对比,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对比一: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
对比二: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
【小题6】文章重在写初唐的文学,然而为什么再三提及“滕王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倾听台静农(节选)
张昌华
桃李春风重儒林
有人把学者分为“身教”和“书教”两大类,台静农显然属于前者。
他有两句口头禅“那么”、“也好”,温良恭俭让,聊见他的亦慈亦让襟抱了。他平民意识非常浓,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处世待人之诚,有口皆碑。他执掌(台大)中文系二十年,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任何人进去不必喊“报告”,儒雅、祥和。
他对学生像待子息,亲切、谦和又富耐心。一次,一位学生向他诉说,想看泱泱五百卷《太平广记》中某一册,他说:“下次我带一套借给你看。”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以为老师在说笑话。下周上课时,他果然捧了一函十册《太平广记》借给那位同学。某年,班上同学玩“母鸭带小鸭”的游戏,邀先生参加。同学们故意逗先生当小鸭,他听从了,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
他包容广博,对有良知者都悲悯关爱,特别是对一些一时身处逆境的人士。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被判“罪”停刊,雷震等四人被捕,编委聂华苓亦被监控。他人躲之不及,台静农亲自出马,面请聂华苓到台大上现代文学创作课。
他重友情如生命。他与李霁野情深近90年。1928年他受李之牵累而下狱,无怨悔。4年后,他第二次被捕,盖一朋友将其父遗物一化学仪器存放在他家,被当局判为“新式炸弹”。徒然受累,但他绝不疏远友人。
当然,醇笃狷介的台静农的礼让也是有度的。小事马虎,大事不苟且,曲折是非,胸中自有一把尺。台湾人情风重,托请之事屡屡,台静农从不为“八行书”所左右。校长傅斯年一提台静农,就竖大拇指称“刚正不阿”。所以,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寻得桃源为避秦
台静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亦能治印。书艺,那是他“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弄毫墨以自排遣”之果。他的书法师明人倪元璐。张大千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临池之余,还偶作梅花。画作其意高雅,极饶情致。
擅书画,这本是生财之道,而他淡泊之极,毫无忮求之心。凡他门下的弟子,几近每人都有他的手迹;系里的中年教师,多半都获赠过他刻的印章。大凡登门求书者,没有徒手而归的。他常说:“尽管拿去,尽管拿去!”门墙们不忍揩先生的油,常赠以名贵烟酒,于是,他的书架亦成了百货公司的烟酒柜。吃不了,他转手送人,从不吝啬。80岁时,他举办了一次书展,轰动台北。耄耋之年,写字不易;加之,他一生几乎与穷为伍。在众人强行劝说下,勉强订了润格。不过,有时那润格也仅一纸空文而已。一位老学生拿了幅名家字,请他题跋,学生给润笔费,他坚拒;在学生再三央求下才收,老先生反觉得欠了人情,又展开长卷,在文末添作了一枝梅花。
台静农生前藏有明人倪元璐5幅真迹,平时珍如拱璧。在他去世前3个月,一并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馆。
且乐生前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一位学者朋友对我说:“写台先生,除写他的风骨之外,还要写他的穷,他的幽默,他的不拘小节,绝不能不写酒。”
穷,似乎像条毒蛇,缠了台静农一生。1924年,他与李霁野在北平求学,为庆祝李霁野译完《往星中》,他们想看卓别林演的《赖婚》,没钱。台静农急中生智,当了件衣服,看了场电影还吃了次馄饨、火烧。抗战时在白沙,舒芜经常见到有时快到吃饭,碰到台师母还在慢慢地向后山小店走去,“卖一件衣服,买米回来做饭”。1946年他赴台大上任,卖了明版《金瓶梅》作川资。到台后,一家老小七口,全靠他的薄薪,窘到没钱买烟、买报,向小店老板赊账;久之,老板拒赊。到台后,在台大住的那日式旧居,一住40年!老伴去世时,他写《忆妻》中就有:“相看儿女催人老,柴米相商累汝多”悲酸的诗句。
台静农穷,绝不酸。爱以幽默解嘲,又不拘小节。在白沙时,一次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在沪登船赴台时,方师铎将身上一半钱借他,他潇洒地往口袋一塞,也不言谢,反邀方师铎上岸:“找个小馆子吃一顿!我现在有钱了,我可以请客!”80岁时,他自制一方印章,一侧刻 “开岁八十矣,戏制此印,以验老夫腕力”。示门生林文月。不待赞美,自己说:“不错,手劲还可以。”晚年,寓居美国的儿子请他去玩一趟。回来谈观感,他说,第一快事是喝了泸州老窖。别人说美国好,他说:“美国有什么好,没有一个土地庙!”病重确诊是患了癌,家人担忧,他却说:“没想到我中了头奖!”真是个老顽童。
——《传记文学》2004年第03期
(相关链接)
台静农(1902年-1990年),字伯简,安徽霍邱县叶家集镇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交厚。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院,后为台湾大学教授。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有《台静农书艺集》及小说、散文等书出版。(百度百科)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台静农先生曾应邀参加学生们玩的“母鸭带小鸭”的游戏,他扮作小鸭,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作者通过这一情节,生动表现了台静农的老顽童性格。
B.本文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如“襟抱”,意即胸襟;“门墙”,意即学生;“润格”,意谓作品收费标准;“川资”,意谓路费。这些典雅的书面语与全文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C.作者引用了张大千的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以此表明台静农先生的书法艺术独具造诣,超凡出尘。
D.在白沙时,台静农先生曾穷得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但他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如此之穷,仍在打算做生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顽强、乐观。
 
E.本文从多个方面刻画了台静农先生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他是温厚师长;在朋友面前,他是古道热肠的挚友;面对钱财,他淡泊之极;面对生活的穷困,他乐观豁达。
(2)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评价的一些依据。(6分)
(3)本文中用了几个小标题“桃李春风重儒林”、“寻得桃源为避秦”、“且乐生前一杯酒”。请简要分析这些小标题的作用。(6分)
(4)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谈谈台静农的哪些品格让你钦佩。(8分)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晴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字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