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游记》为何以神话小说定型  
竺洪波
按一般文学史常识,以书名“西游记”所标,表现“西天取经”母题的《西游记》理应是一部名人旅行记或英雄历险记,正如《马可•波罗游记》和《鲁滨逊漂流历险记》。当然,从“取经求法”的佛教题材上看,《西游记》则更有理由是一部弘扬佛法的宗教小说。然而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却偏偏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玮壮丽的神话小说。这一“反差”中隐含着《西游记》演化的机制与线索。
最早记载取经史实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大唐初年,国门未开,虽然历史上不乏张骞、班超、朱士行、法显等先贤的“通西域”之旅,但国人对西域的认知尚停留在想象层面。西域,狭义所指为我国西部领土,广义上则泛指包括今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玄奘《大唐西域记》所指大约介于两者之间。因为地理、气候、语言、宗教和历史的特殊性,《大唐西域记》所记西域见闻颇具神奇性,有的径直就是微型神话。
另一部重要史著是慧立、彦悰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归来,唐太宗特制《圣教序》予以表彰,慧立、彦悰为了美化师尊的人格、功绩,又在传记里加入了许多神话因素。仿佛玄奘取经是“承天命”,有神力相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取经史实最为详尽,胡适称它为“中国传记中第一部大书”,“极大地强化了玄奘取经的‘神话化’方向”。
据目前资料,今存最早的“西游”文学作品是无名氏的俗讲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正是它既有的神话品质为《西游记》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就神话渊源而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影响之一是首次加入神话人物。最重要的是首次加入猴行者,替代玄奘成为作品主人公,直接奠定了后世《西游记》神魔小说的性质。另一神话人物是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他曾邀请三藏法师在天界水晶宫讲《法华经》,作为奖赏,赐隐形帽、金镮锡杖、钵盂三件法宝。
由于猴行者等神话形象的加入并成为主人公,直接影响到《西游记》内容和结构的变化。玄奘是得道高僧,然终为凡人,以人的思维方式感受世界,所以取经途中所见所闻不过是西域之道里风俗,所历险难也不外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毒虫猛兽的危害。而猴行者的出现,一举突破了真人真事的局限,他亦人亦猴,亦仙亦妖。这样人物必然有超越常人的生活逻辑:他能腾云驾雾,变化作法,自然灾难不足以成为其对手,故必须引入妖魔鬼怪;为了保证取经成功,他到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求得护法之宝隐形帽、金镮杖、钵盂各一件,这就使作品引入了神;一般得道高僧只是精通佛理而已,既不能长生,又无诸般神功可言,所以取经对象必须是一位若即若离、至高无上的佛主。这样,神、佛、魔三者齐集,作品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此外,《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启了降妖模式。玄奘取经,历难无数,《西游记》作九九八十一难,历难的主要模式是降妖伏怪。而这无疑是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首见。今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以确定的历难故事为树人国遇妖术、火类坳遇白虎精、九龙池遇九头鼍龙。三难数量虽少,但意义远大。它将历史上玄奘所历“此等危难,百千无以备述”的情形拟人化,将历难对象由恶劣的自然条件转变为妖魔鬼怪。这三个除妖故事也为后世《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基本类型。胡适认为它是《西游记》唐僧历难的主要和缩影。
(节选自2017年04月28日《文汇报》)
【小题1】关于《西游记》,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文学史常识分类,《西游记》既不是名人旅行记或英雄历险记,也不是弘扬佛法的宗教书,因而被定义为恣肆汪洋、瑰玮壮丽的神话小说。
B.《西游记》取材于最早记载我国古代先贤“通西域”之旅的《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内有我国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等地区的记载。
C.在成书过程中,《西游记》还借鉴了对玄奘取经史实记载最为详尽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进一步强化玄奘取经仅是人力所为这一事实。
D.今存最早的“西游”文学作品是无名氏的俗讲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既有的神话品质为《西游记》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小题2】下列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西游记》影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首次加入神话人物,并让神话人物替代玄奘成为作品主人公,奠定了后世《西游记》神魔小说的性质。
B.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的出现,一举突破了真人真事的局限,也直接影响到《西游记》内容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引入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这一神话人物,并让他赐予三藏法师法宝,为后世《西游记》有关佛的描写奠定基础。
D.《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启的降妖模式,虽然见于记载能确定的历难数量少,但为后世《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基本类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西域见闻非常神奇,这与他走过地区的地理、气候、语言、宗教和历史的特殊性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B.本文在第三段最后引入胡适的观点,是为了进一步佐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西游记》神话化影响的观点。
C.玄奘是得道高僧,然终为凡人,以人的思维方式感受世界,所以,他的主人公地位必然要被猴行者等神话形象所取代。
D.《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黑松林三藏逢魔”故事类型显然受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降妖伏怪模式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5 11: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鸡年吉祥

①2017年是农历的丁酉年即鸡年。掐指一算,生肖动物排行榜里,鸡,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全球人类饲养的鸡的总数在100亿只以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鸡。你知道吗,鸡曾经不是普通的鸟类,而是以非常重要的身份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②首先,中国历史上曾把鸡抬得很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鸡视为世俗的太阳鸟,对鸡崇敬有加,称鸡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鸡叫三遍,太阳出来,鸡的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 “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

③其次。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先秦,人们有鸡鸣即起的习惯。各国的隘口也是闻鸡开关,这才有孟尝君计过秦关的趣事。秦昭王曾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谗言欲杀之,孟尝君闻讯而逃,至函谷关。因时辰尚早,鸡鸣才能开关,孟尝君一行只好等待天亮。在秦王追兵将至之时,一位素无名声的下士自称会学鸡叫,以骗开城门,孟尝君大喜,命其一试,果然一鸣惊人,余音袅袅。几声之后,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响应,连关吏养的鸡也昂首啼叫起来,关吏揉着惺忪睡眼打开关隘之门,孟尝君一伙便因此趁“鸡”而逃。

④鸡还是入得了画的一种家禽,在我国的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在造型艺术中用鸡作为装饰则更多起来。后来随着木版年画和剪纸的蓬勃发展,鸡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题材,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历代画家中,皆有画鸡高手,画家画鸡,画的是寓意,是心情,是企盼。一幅作品中,只要有了鸡,就会平添许多生机和喜气。

⑤关于鸡的成语很多。“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犬升天”等;由于鸡与“吉”谐音,“吉祥如意”“吉星高照”“万事大吉”“良辰吉日”成语就应运而生,以此用来表示吉祥、快乐、美好祝福之意。

【小题1】根据第②自然段,下列不是鸡名字的一项是
A.太阳鸟
B.德禽
C.天鸡
D.吉祥
【小题2】选文第③段叙述了孟尝君计过秦关的故事,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A.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说明了雄鸡打鸣曾是人类唯一的计时工具。
C.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小题3】选文介绍了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递进顺序
【小题4】根据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鸡,是十二属相中的鸟类之一。
B.以鸡煞鬼,除秽驱邪,是民间的迷信活动。
C.到了汉代,鸡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题材。
D.由于鸡与“吉”谐音, 鸡是一种吉祥之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一说到审美,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因为人是审美的主体,只有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才能和人发生审美关系,这是传统艺术观念给人的误导。一些美学观念认为艺术是审美的半壁江山,因而艺术创造成了艺术家的专利,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恩赐,只有艺术家才是审美的追求者和发现者,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只是审美创造彼岸的观者和受众,这是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审美的严重误解。我们要突破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惯性认识,其实审美就发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主要是人对自己的审美关系,人以审美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全部生活,审美成为人自身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人全部生活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种对自我审美意境的追求、建构和体验之中。也只有进入了这种审美状态,人才获得了本真的自我,审美境域成为现实的个人存在以及持续的动力与源泉,因而审美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基本核心和宗旨:人,审美地生活着。
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比较起来,艺术仅仅是审美视野中非常渺小的一个领域。只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往往习焉不察。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首先表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层面的美化上,人们要美化自己和生存空间:美容美发、美食美居,力求把自己的自然形体和日常生活世界都提升到审美的境界,这是静态的审美追求;动态的审美追求就是人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中都讲究气质风度、风流潇洒;再大到整个人格的个性风采、神秘浪漫,总体生活历程的戏剧意味、传奇色彩以及日常语汇中追求的生活“滋味、情调”,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追求和意境建构。
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还表现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陷入了僵化和枯燥状态的时候都经常会说“能不能艺术一点儿”, 人们有时候还说政治是一门艺术,领导组织工作要讲究艺术。在很多技术实践了一定阶段之后,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时期,人们最后都要讲求进入“艺术化”的境界。《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描述了一个日常体力劳作者达到审美境界的例子,包括“熟能生巧”等,人在追求整个人生乃至全部日常世界时都要“艺术化”,这种“艺术化”的诉求,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非艺术领域的审美境域建构。李泽厚先生强调人的实践活动需要把握一个“度”,我认为这个“度”也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所说的“艺术”,这个“度”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人把握到这个“度”的刹那产生的体验就是审美。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之中,诗书画印、钢琴、油画这些高雅和精英品类才是纯粹的艺术,是审美眼光聚焦的对象,工艺装饰、民歌等则都是边缘化的、不纯粹的艺术。其实如果用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眼光来观照,正是这些介于实用与艺术之间的门类,包括流行音乐、民间舞蹈、戏曲影视等,才是日常生活世界审美境域建构的纯艺术。民间的原生态艺术、实用艺术,大众普及,通俗流行,围绕着现实的个人,成了建构日常生活审美境域的外在艺术主体。而所谓纯粹艺术,在被精英化、经典化之后孤立提纯出来,成为少数人从事的“崇高事业”,反而脱离了原生土壤,游离出日常生活世界,甚至被塞进了许多非艺术的内容而成为工具,沦落为理性的奴隶。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向度是审美的,人生最后的高妙境界都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经由此“度”,人的整个生活才进入艺术的境界和审美的境域。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的艺术观念里,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的专利;而在作者的观念中,审美就发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B.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能够把油从铜钱眼里注入葫芦而铜钱不湿,这就是体力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的一种审美境界。
C.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达到了文中所说的“人生最后的高妙境界”。
D.有些所谓纯粹艺术在被精英化、经典化之后沦落为工具和理性的奴隶,从而导致脱离了原生土壤,游离出日常生活世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访谈,回答下列小题。

国外科普作品观对我们的启示

①您若请一位中国读者举出科普作品的例子,他很可能想到《十万个为什么》、《院士科普书系》这类书籍。这类书,在策划和写作时就是以科普为目标的。然而,生活中“有意栽花花不发”的事情太多了。为科普而科普,未必就有科普之效。

②去年底,美国著名的西格马·克赛学会搞了一次“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评选,经过许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推荐和筛选,最后共有包括达尔文《自传》、詹姆斯·沃森的《双螺旋》和《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内的9大类104种书籍入选。这9种类别依次是传记、指南、物质科学、科学史、科学反思、多彩生命、生命进化、人类的本性和崛起、科幻小说。这些书中,有不少并非专为科普而写,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它们是上不了科普书单的,但在这些科学家眼里,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科普佳作,原因就在于它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客观上起到了绝佳的科普作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③在我国,很多人都认为科普作品重在“解惑”。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认为科普作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作用是唤醒或激起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科学事业薪火相传,才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纳税人才会心甘情愿地支持政府在科研事业上大力投资;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人们才会成立众多的民间科技基金会,它们将成为政府科研投资的重要补充。另外,优秀科普作品对己立志投身科学事业者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的启迪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美国科学家詹姆斯0104沃森就是在17岁时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后才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的。而多年后,他与同样受到这本书启发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正由于把激起热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科学家们才把传记类作品排在9类佳作的第一类。还有什么比科学家本人娓娓道来的生平故事或传记作家的生花妙笔更能打动人心呢?

④那么,谁是撰写科普作品的最优人选呢?只要我们反观一下公认的科普佳作单子,便不难发现,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自身是最理想的作者。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大师,也是文章好手。英美国家一些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中,就包括这二位巨匠的作品。物理学家费曼不仅妙思无穷,而且妙语连珠。若没有早年打下的文科基础,弗里曼·戴森的《宇宙波澜》在茫茫书海中必定是波澜不惊,而不会成为畅销书,他的《全方位的无限》的销路也必定相当有限。于是,更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优秀科普作家?这当然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我想,如果我国中学里为了应付高考而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班的做法持续下去,人为地制造两种文化的隔阂,则笔者可以大胆断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使有诱人的物质刺激、良好的创作氛围,我国也产生不了顶尖科普大师。这是因为,科技素养不足的文学家根本做不了科普,形象思维贫乏的科研人员同样也搞不好科普。

⑤最后,我想说的是,科普作品的内容质量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市场营销、把握潮流、媒体互促等,同样不可忽视。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从哪三个角度介绍了科普作品观。
【小题2】文章的第3节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就本节内容而言,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科普作品才是优秀科普作品?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此地甚好

(1)1935年6月18日清晨,秋白起床后,换上了洗净的黑色对襟衫、白裤、黑袜、黑布鞋。梳洗毕,安然步出牢门,前往中山公园拍遗照。当天的《大公报》报道:“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酒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酒半,言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与世长辞,为真快乐。’饮毕,高唱《国际歌》(1),徐步至罗汉岭刑场,择一空地盘膝而坐,向行刑者示意道:此地甚好。”

(2)今天,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凝视那张清瘦的脸,我问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3)秋白当年的囚室在长汀博物馆内,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此地原是明清两代汀州府的试院,院中古柏两棵,苍翠凌云,古桂两株,时送清香。敌人把秋白囚禁在这里的一个偏僻角落,是为了看管方便。但历史的巧合却寓意深远,一个才情兼具的书生,与雅韵悠悠的古代试院结缘,免不了情思泉涌:“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月亮的光也比从前更光明了。”(2)对秋白而言,“此地”果真“甚好”。

(4)囚室约7平方米的地盘,一张矮木床,一张两斗桌。局促于逼仄的牢房,秋白却说是“大休息”;翻翻《阿Q正传》,吟诵些诗词,刻了六七十个印章——他是个篆刻高手,又咳着血断断续续写下数万字的《多余的话》——既然是“多余的话”,又“何必说”?--当生命兀然得以这般终结,须袒露闭锁在困苦和抑郁中的一切,“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3)

(5)就这昏暗的油灯,这个自称“脆弱的二元人物”提起了笔,“我确实一个最怯懦的婆婆妈妈的书生”(4),参加革命后思想还在动摇,还残留着士大夫缙绅思想,更为“多余”的是,他居然水对火热的革命生活感到厌倦之极,在革命的熔炉里一直在演戏,承认自己的政治生活就是一场滑稽剧……因犯了“路线错误”被撤销最高领导人职务,在革命阵营中成了“过街老鼠”,使本已处于自责中的他更觉得自己“过时”了:“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下我自己了……”(5)

(6)秋白,好你个“婆婆妈妈的书生”!留下这一堆“多余的话”,如明晃晃的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剔开,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粗读,是把懦弱披露出来的坦荡;细读,是用悲情掩藏对信仰的迷茫,为后人撂下浮想联翩蓄笔;绝命书日后成了这个“叛徒”“晚节不忠”的铁证,坟墓被摧毁,妻女受迫害,直至1980年才结束清算,平反昭雪……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7)确实是“婆婆妈妈”,这一提起笔来就停不下来;“如果我还有可能支配我的躯壳,我愿意把它给医学校的解剖室。”(6)“很可笑的”以为这副多年肺病的“躯壳”还有谁需要。秋白,毕竟是书生!

(8)汀江如锦,月色朦胧。秋白盘腿坐在汀州试院的囚室内,想看他的之华和独伊。在被关押的115天,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梦见她们。“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7)囚室阴湿,秋白常穿那件黑色的对襟衫,还有黑线袜和黑布鞋,都是爱妻杨之华给他置办的—几十年后,正是凭对襟衫的两粒黑扣子才辨认出瞿秋白的尸骨—秋白想起自己曾对之华的一句誓言:“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斯时斯地,了却夙愿,甚好。

(9)还有瞿独伊,我可爱的女儿,远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好几年没见到她,也不知怎么样了?入狱后,瞿秋白将自己准备要写的文章列了一个目录,其中有一个题目就叫做《独伊》。独伊不是瞿秋白的亲生女儿,却被他视如己出,独伊习惯称秋白“好爸爸”。他会怎样写自己的女儿呢?独伊无法知道,但她永远记住了好爸爸“婆婆妈妈”的话:“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8)

(10)17日晚,参谋长宋希濂出于师生情面对秋白再作一次劝降,遂邀秋白一起饮酒。席间,宋拿出蒋介石的处决密令给秋白看,并称如能自首,当再电请南京收回成命。秋白同往日一样沉静,答曰:“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至此,宋知此事已不可挽回。但秋白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跪着死,二是不要打自己的头。

(11)“我这滑稽剧是要闭幕了。”(9)

(12)第二天清晨,秋白起床,梳洗,坐在桌前,点烟。喝茶,吟诗,毕竟是书生,习惯性的提起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我正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搁笔,36岁的秋白,黯然步出牢房……

(13)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耳旁萦绕着秋白走向刑场的歌声,心头涌起《多余的话》开篇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揣想,秋白走出那间低矮囚室时,是如何畅舒一口气,感叹这方灵魂净池,这方山川风物……

(14)此地甚好!

(注)(1)《国际歌》:歌词是由瞿秋白翻译成中文。(2)—(9)处引句:均出自瞿秋白的《多余的话》。
【小题1】第(1)段引用《大公报》报道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辨析第(6)段与第(9)段两处“婆婆妈妈”的含义。
【小题3】第(10)段与第(5)段秋白在《多余的话》中的“自我揭短”看似相悖,对此加以评析。
【小题4】下列对文中引用《多余的话》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3)段引句(2),秋白对关押自己的囚室周边环境表达了欣赏和赞美。
B.第(4)段引句(3)揭示,宣泄困苦时秋白《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之一。
C.第(5)段引句(5)中的“拉”字刻画出秋白被赶出革命队伍的惶惑与无奈。
D.第(7)段引句(6)秋白意识到多年肺病的“躯壳”有医学价值并愿意捐献。
E.第(8)段引句(7)中的“依傍”表现秋白对妻子杨之华的依赖、不舍之深情。
F.第(13)段引用开篇句表明秋白内心的孤独,无人能理解秋白的忧愁与追求。
【小题5】简析第(11)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6】联系全文,鉴赏“此地甚好”作为标题及结尾句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小题1】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B.卅六鸳鸯馆、濯缨水阁与藕香榭,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C.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
D.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是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B.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
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表现了两者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可看出昆曲佶屈聱牙。
B.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
C.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等艺术风格。
D.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