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庞大国家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及至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在古代那样一个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比较法家产生同时期的其他人类文明,他们的国家形态许多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年代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法家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理论社会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B.法家思想中的法律在形式上既约束百姓也约束官吏.但对两者约束的目的有所不同。
C.中国古代法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使国家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
D.法家的“法治”思想使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超越了儒家的“德政”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在主体上采用了逐层递进论证手法,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网家治乱兴衰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B.文章认为我们对法家及其思想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并从产生背景,珣论内涵和思想智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C.文章指出了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借鉴价值。
D.文章以疑问引出话题,在肯定—驻狩法合理性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明自己的观存,利于下文有针对性地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法治,只有法家的刑法之治。
B.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而它所强调的法律是重新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C.为了迎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法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
D.“德和“法治”相结合,构成了传统中华法系的基石,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4 02:2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

(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

材料三:

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泛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

(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

材料四:

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

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

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

材料五:

对于青少年而言,二次元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一方面保护着他们远离严酷的现实,放飞理想。让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尝试表达自我、展开自我、重塑自我,既获得自我认同,又获得群体彼此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归属。另一方面,长期沉溺于二维的想象空间中,青少年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虚拟和现实的差异,造成潜意识里认知的混乱,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失范行为。

二次元和三次元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媒介和商业的推动下,二次元文化逐渐尝试着隐藏或是削弱壁垒,延伸到三次元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三次元也尝试着平等地与二次元进行对话,甚至将某些二次元的表达方式纳为己用。因此,虽然壁垒没有被完全打破,但两者之间的误会却呈现出递减趋势。双向破壁的尝试也促使青少年跳出“高墙”限定,尝试放弃绝对边缘化立场,开始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二次元文化,积极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

(摘编自马忠红《二次元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次元,是二次元世界的简称,它主要是指以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架空世界”,有别于指称现实的“三次元”。
B.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的最大差异在于,二次元是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而三次元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
C.“泛二次元用户”和“核心二次元用户”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二次元世界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在精力和财力方面投入的程度不同。
D.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延伸,一方面是可以延伸到三次元的世界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看待自身的文化,进而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更好地发展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二次元的定义,材料二简单比较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了解二次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青少年的价值和文化取向。
B.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二次元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步趋缓,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认识、接受二次元文化。
C.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对二次元文化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材料四认为其精神内核是积极的,而材料五认为这种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因素。
D.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壁垒,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小题3】材料四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需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近,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惩罚,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须羡慕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羡慕谁。
D.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根的文化。
B.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C.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D.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 年谷歌机器人“阿尔法围棋”(AlphaGo)大比分击败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这场围棋人机大战让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有人说它能为人类提供更卓越的服务,也有人说它将夺取人类的工作并最终战胜人类。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最新报告,到了 2020 年,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科技发展的影响,超过 500万份工作将会消失。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 700 万个岗位中,至少三分之二是行政与办公室类的白领工作岗位。职业中可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给机器完成。人工智能能够部分替代的职业有律师、翻译等,这些职业被替代的那部分工作处于计算机能够比较容易掌握的数据领域。
尽管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大脑进行学习,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相比人类,机器欠缺了原创 能力、互动能力和谈判能力。因此,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职业便不容易被机器替代,比如文创 、科技和管理行业。
材料二:
有上百家创业公司正在人工智能的各个方向探索新技术。另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公司也在积极引入人 工智能,以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在多家中国科技企业积极研发的推动下,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中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的竞争,领先的***马化腾提交的议案中也特别提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领域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成为业界焦点,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将人工智能议题推向高潮。在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是需要培育壮大的新兴产业之一,要加快技术研发和转化。
这是“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国家最高顶层设计的视野。不管是日常手机应用里的某个功能,还是大型企业里复杂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者们看来,这次中国没有像过去一样在高新技术发展前期“缺席”,而是实现了弯道超车,领跑世界。
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下,业内人士预测,2017 年将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全面升温、人工智能技术大面积“落地”、产业生态结构基本形成的一年。然而,尽管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基 础、技术水准等方面不输世界先进国家,但在实践经验、人才基础等方面,中国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也给人工智能的实际落地带来阻碍。因此,2017 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之战是突破应用瓶颈。
(摘编自 2017 年 3 月 11 日《人民日报》《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国领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据材料一世界经济论坛的最新报告可知,任务越容易自动化、数据越容易获取的职业,受人工智 能的影响越大。
B.对比人 工智能各领域的企业数量会发现,中美两国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以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 企业都较多。
C.通过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和融资金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数量多的领域会吸引 更多的投资。
D.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全球竞争激烈,国内科技企业是中国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领跑世界 的重要推动者。
E. 以企业的融资能力来衡量,人工智能应用层的中国企业更有发展前景,人工智能技术层的美国企 业更受追捧。
【小题3】人工智能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世界,中国应做好哪些准备?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棵树
闰月嫁到杨家冲的第二天,就迎着朔风在稻场角上栽下了一棵香椿树。
这棵树她是为妹妹银菊栽的。闰月在娘家时,姐妹几个中,她最宠银菊,她常想,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有时好像是先天的,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闰月出嫁的头天晚上,村上的姐妹们来哭嫁,本来只是一种仪式,听着哭嫁歌,她还是哭了。
姊妹亲,姊妹亲,
拣个石榴半半分,
打开石榴十二格,
隔三隔四不隔心。
……
这哭嫁歌听过多少回了,每回是闰月给别人唱,那一天是姐妹们给自己唱,那心情一下子就不同了,想到日后再不能侍奉父母,再不能照顾几个妹妹,再不能搂着银菊睡觉,眼泪就忍不住淌了出来。
闹到下半夜,姐妹们才散去,闰月忙不迭地去看银菊,这个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妹妹似乎并不能体味这别离之苦,早就进入了梦乡。闰月像往日一样,躺在银菊身边,搂着她睡下了。
就是在这时,她决定到了婆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为银菊栽一棵树,栽一棵香椿树。香椿树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树,在鄂西随处可见,很多人家田边地头都会栽上几棵,那是为了吃香椿芽栽的。
香椿掰下来,洗净沥干、开水烫好,放在一只土钵里,撒上盐、辣椒面和葱花,端起土钵簸一簸,佐料匀了,便是一道上好的凉菜,拿香椿做热菜当然最好是炒鸡蛋,褐色的香椿、黄色的鸡蛋、碧绿的扁韭,拌好,油烧好了后,倒进锅里,炒起来盛在一只白色的瓷盘子里,那色、那香,很少有人会扛得住。
有的人家香椿树多,鲜的吃不了,就会掰回来,开水烫过,搭在竹竿上晾起来,晒干后用小塑料袋装好,到了冬天,一回拿一袋出来,热水浸泡,依然可以做出好几道凉菜和热菜,依然是那样香郁可口。也有的人家并不晒干,只是沥干水气,便取来一只坛子,放一层香椿芽,撒一层盐、花椒粉、辣椒面、大蒜末,再放一层香椿……装满一坛,盖子盖钵,注入壶水,这种存放方式的优点就是取出即可食用,又香又脆,当然也可以炒了吃、炖了吃,色泽香味竟如春日。
香椿树也是上好的木材,质量轻,颜色好看,尤其是经腐,倘是做成家具,还隔潮防虫蛀,而它最为神圣的用处是修房子时做房梁,除了前面提到的优点,它又是长寿的代表,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平添了几分吉利,乡下修房子,倘是有一根香椿树做梁,是最为体面最为惬意的事。
鄂西的香椿虽然很多,但可以做房梁的却少,因为香椿树如果掰了香椿芽,算是灭了顶,它就生出斜枝,所以,一棵老的香椿树,往往是虬龙一般地张牙舞爪,直的树干只有很短的一部分,自然做不了木材,更不用说做梁了,所以,做梁的香椿往往要到没有人掰香椿芽的深山去找,难度就可想而知。
闰月栽下的香椿自然不是为了掰香椿芽的,她这当姐的就为妹妹送一根梁树。鄂西有送梁树的习俗,必是至亲才可以送的,树是择了吉日伐的,去了皮,砍出一个平面,刨光,中间画太极图、画八卦,两边画了一些吉祥的图案,一端写了荣华富贵,另一端则写了长发其祥……到了立屋的那一天,披了红,八个小伙子抬着,吹吹打打送过去,按照掐好的时辰,到了立屋的人家,将梁升上去,卡在中柱的榫口上了,便开始抛梁,木匠提了一只斗,斗里装了花生、红枣、核桃、板栗,还有硬币、肉包子,一边把斗里的东西往下包一边念念有词:脚踏八卦定四方,手执八卦定阴阳……
闰月栽香椿就是想为银菊送梁树,她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她给银菊送梁树时的情景,闰月为为自己能想到这个主意而激动,她对银菊的思念将不再是空荡荡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她呵护着这一棵香椿,就是呵护她和银菊的感情。
要呵护一棵香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不能让人掰香椿芽。闰月栽下香椿树不久,就又养了一只狗。从第二年起,到了春天,她和那只狗在香椿树旁守着,几乎是没日没夜,一直守到椿树叶散开了不能再吃了,她们才撤退。后来大家知道了原由,再没有人盯着那株香椿树了。
时光飞快地流逝,闰月在杨家冲生儿育女,劳作经营,眼角已然有了细密的皱纹,那棵香椿树也长到三厘钵粗了。
银菊终于出嫁了,闰月知道,她还要再攒些粮食攒些钱才能做房子。那棵香椿树依旧快乐地生长,微风吹来,那些散开的香椿叶哗哗作响。
几年过去了,还是没听英菊说修房子,闰月忍不住了,那年的末端阳,她拎了一袋面去看银菊:“你们几时修房子呀,姐等着给你送梁树呢?”银菊避开闰月的目光,望着自己的丈夫,她丈夫说:“姐,钱也攒得差不多了,明年就修,不过,我们修平房,不要梁树。”
包面已经下锅了,闰月还是走了,银菊出来追她,她已走到了桐树包,银菊站在水田边,眼泪哗哗地,她知道,姐的眼泪也是哗哗地。闰月回到家,大病了一场,直到六月初六龙晒衣那天,要翻晒衣服才下地。
后来,大家集资修学校,闰月说,我送一根梁树,校长很高兴,生产队长也高兴,说闰月为杨家冲争了光。
送梁树的那天,很是热闹,梁树披了红,闰月也披了红,那红绸上写着:“助学兴教,功德无量”,还要她去发言,她自然没去。梁树在鞭炮锣鼓声中离开了闰月的家走了,不过,它不是去银菊家,而是去了村里的学校,闰月褪下披在身上的红绸,把稻场坎边的椿树茬子用土埋了起来,这时,起风了,风吹着她的头发和衣衫,把她的思绪吹到了很远。
时光依然飞快地流逝,又过了好些年,学校要拆了旧校舍修建预制结构的标准化校舍,还要把别的村的学校并到这儿来,闰月去找校长,想要回那根梁树,校长是个年轻人,听完闰月的叙述,捋了捋领带说:“因为你当时是赠予,赠予一旦生效,你便丧失了所有权,通俗地说,这根梁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闰月悻悻地回了。
后来一个搞收藏的人花两万元从校长手里买走了那根房梁。有人把这事告诉闰月,闰月笑着说:“真的吗?”她一边说一边把一串穿好的红辣椒挂到了门框的钉子上。
(取材于温新阶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知道闰月栽树缘由后,被她对妹妹的深情感动,再没人盯着那棵树了
B.文章中引用了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句子,意在说明香椿树是长寿的象征。
C.画线句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此描写为闰月思念妹妹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D.立屋抛梁时,木匠抛的花生、红枣、核桃、板栗,硬币、肉包子等,都有美好寓意。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B.掐:用指甲按着指头计算。
C.褪:使套着的东西脱离D.捋:用手掀起
【小题3】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写到的“哭嫁歌”。
【小题4】本文题目“一棵树”能否改为“一棵香椿树”或是“送梁树”?为什么?
【小题5】结尾处,听到有个搞收藏的人买走了那根房梁,闰月的反应表现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小题6】本文写了哭嫁、送梁树等内容,表现了土家族生活的原生态及土家人特有的美。下列对经典作品中民俗风情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对贾府过年的生活写得隆重精彩,生动地展示了贾府鼎盛时期的富贵生活场面。
B.《平凡的世界》中对双水村百姓居住的窑洞、男性戴的白羊肚手巾、民歌《信天游》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陕北农民保守落后的生活状态。
C.《呐喊》中的《社戏》,作者以绍兴地区的“社戏”民俗为背景,回忆了童年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
D.《边城》中写到端午节赛龙舟时如雷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声、庆祝的炮声,这些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了湘西这一古老民族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