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声音不殊 文体何立
——关于当下的小说语言
不管把小说的起源追溯得多么辽远,我们都无法否认小说最主要的根系牢牢地扎在说书人的书 台。就算小说生产与消费的现场早已从书台移至书斋,写小说和读小说的人都应该仔细聆听小说文体 根基处隐隐传来的书场中那个“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的顿挫之声。理解了小说的 写与读原来脱胎自勾栏瓦舍的说和听,懂得了小说穷世界之广大、极人心之精微的雄心、野心,说到 底却可能只是一片不得不悦普罗大众观听之耳目的苦心,就能领悟作家王安忆一个近乎武断的判断: “我将‘诗’划为文学的精神世界,而‘小说’则是物质世界。”
小说既是建基于现世的淤泥,小说家的前身既是书台上纵横捭阖的说书人,这些先天印记就一定 会给小说语言带来如下特征。首先,小说语言来路庞杂、真真假假、荤腥不忌。其次,叙述语言绝对 地优位于人物语言,所谓的“小说风格”很多时候就是叙述语言的风格,这是因为小说的推进无非就 是叙述人之叙述的铺陈,而人物的说也是被叙述人的叙述所叙述出来的。正是由于认识到叙述语言的 优位性,苏童的大多数小说索性去掉人物语言的双引号,让它们成为间接引语,一种被叙述语言改造 和统摄的人物语言。
从以上体悟出发,我认为当下小说的语言相应地存在两点问题。 第一,小说语言强作典雅,好像用典雅的语言写出来的小说就一定是高级的小说似的,殊不知雅
也许只是孱弱、干枯和隔靴搔痒,俗有时候反而是泼辣的,一鞭子就是一道血痕。可以举一组经典作 家的比喻略作对比:同样是形容一张抹过官粉的丑脸、黑脸或是老脸,老舍说虎妞的脸仿佛“黑枯了 的树叶上挂着层霜”,赵树理说三仙姑的脸就像是“驴粪蛋上下了霜”。可惜的是,驴粪蛋一类的词 汇入不了很多小说家的法眼,他们恨不得找出所有带“玉”字偏旁或是其他其来有自、一打眼就极高 贵、雅训的词汇来砌成自己的小说。比如,葛亮的《北鸢》说姐姐昭德虽是病容,仍是“刚毅朗净” 的样子。“刚毅朗净”一词美则美矣,跟样子却不太搭。
第二,小说家们只是一味诚恳、卖力地叙述,就像不太高明的歌者只会用自己的真嗓子嘶吼,他
们还不懂得运用“假声”“花腔”,不明白在自己和演唱之间应该隔着一个由自己发出却又不是他自 己的腔调——这里的腔调,对于小说写作而言,就是一种绝不能等同于小说家自身原本的叙述声音的 合适的叙述声音。忽视对叙述声音的寻找和淬炼,起码给当下小说写作带来如下后果。首先,当下某 些小说家都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意识去“吊”出属于自己的嗓子,他们的写作当然就是面目雷同的,哪 有辨识度可言,他们要想出彩的话,就只能乞灵于说的内容,说直白一些,就是借题材的光——底层 写作、民族秘史,不一而足。其次,真嗓子的音域是狭窄的,只能在有限的音区内徘徊,同理,不为 每一篇小说打造一个合适的叙述声音,而是统统由小说家本人赤膊上阵,他就只能在一个固定的音域内发声,他所有的创作好像是孪生的,写一篇与写一百篇没有本质的区别,哪像一看“今天晚上,很 好的月光”,就知道是《狂人日记》,再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 气”,就知道是《故乡》——我想,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文体家”,大概就是因为他有能力为每一篇 小说确立一个独特的叙述声音。声音既殊,文体必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 年 2 月 10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基础是现实平常生活,小说家的前身是说书人,小说的根本目的只是取悦大众,这是小 说的先天印记。
B.小说语言有两大特征,一是来路庞杂、真真假假、荤腥不忌,二是叙述语言绝对地优位于人物语言。
C.当下小说的语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强作典雅,二是只一味诚恳、卖力地叙述,忽视去寻找、
淬炼合适的叙述声音。
D.当下某些小说家的写作面目雷同,缺乏辨识度,只能靠题材出彩,而且同一作家的篇与篇之间 也缺乏本质区别。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童的大多数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没有加上双引号,这样的人物语言是被叙述语言改造和统摄 的,显示了叙述语言的优位性。
B.“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驴粪蛋上下了霜”“刚毅朗净”都是形容人的脸的,但前两者 通俗,后者典雅。
C.作者以“假声”“花腔”为喻,指出在小说写作中,要寻找和淬炼出一种绝不能等同于小说家 自身原本的叙述声音的合适的叙述声音。
D.《狂人日记》和《故乡》的开头叙述声音各异,语言风格不同,让人很容易区分,从而也就有 了不同的文体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生产与消费的现场已从书台移至书斋,但并不能改变小说“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的特征。
B.小说的风格即小说叙述语言的风格,小说以叙述语言推进,人物语言是被叙述语言叙述出来的,处于次要地位。
C.小说水平的高低与语言的雅俗无关,典雅的语言有时候孱弱、干枯和隔靴搔痒,通俗的语言有时候反而泼辣有力。
D.每一篇小说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叙述声音,该叙述声音不能等同于小说家自身原本的叙述声音,这样每一篇小说才有独特的个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0 12:1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个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结,这一情结贯穿于毎个民族衍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投射各个民族精神向度的辉煌灯塔。

近年来,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这种解构是对历史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误读与肢解。目前,这种“误读”与“肢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审美斜视”,对真实涌现或经艺术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绝认同,强行以所谓的“生活逻辑”与“国民性反思”来质疑其真实性。如有人认为刘胡兰年龄那么小,何以能经受住死亡的考验?且不说这样的质疑有无对英雄的基本敬畏,单就是这样的解读视角就让人匪夷所思。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怎能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强行规约刘胡兰?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显出来,成为凸显本民族最“新鲜的激情和行动”的“这一个”。

其二是“偏向还原”,即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以历史肌理的内在丰富性为借口,片面认为历史结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径交汇的产物,是无数历史线索偶然碰撞所致,从而达到颠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这两年网络媒体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质疑就是典型。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首先,缺乏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体视野。尽管构成历史事件的活动是多元的,但这些活动中必然有一种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核心力量的存在,才使得历史事件以这样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历史事件上,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审视英雄形象的辩证态度。英雄并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固化标签,只要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如果置历史事件的根本结果不论,单在一些细节上大加苛责,狭隘地认为英雄的一切必须绝对完美,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再次,缺乏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立场。从各种历史材料来看,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五个战士的身份、弹尽粮绝的事实,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壮举,都经得起文献的佐证和历史的考量。如果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单纯放大一些根本无法撼动历史事件基本结果的偶然性元素,显然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一种只见斜枝不见主干、只见泡沫不见河流的认识倒置与精神偏狭。

其三是“肆意解构”,即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消解英雄身上的庄严色彩,横加填塞世俗化的叙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沦为浑噩之徒。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又是春来茶馆的女老板,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伪军巧妙周旋,体现出极高的生存胆略和艺术魅力。而同名小说《沙家浜》则把阿庆嫂设定为一个与伪军司令胡传魁、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两边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来茶馆变成了藏娇褛,胡传魁与郭建光变成了采芳客。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体现岀对历史和英雄个体的极端无知与轻慢。

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文本历史性”与“历史文本性”的机械理解。“文本历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生产、建构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橱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诠释。而“历史文本性”是指历史还具有叙事的一面,但历史的这种叙事特征,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惠雁冰《英雄经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结,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的向度有关。
B.“审美斜视”对“文本历史性”机械理解,以所谓的“生活逻辑”来质疑英雄的真实性。
C.“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无辩证、不客观、无逻辑。
D.“肆意解构”对“历史文本性”机械理解,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矮化英雄、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历史英雄的几种表现,进而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B.文章引入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片面解读和质疑,就是为了论证“偏向还原”是对历史的肢解和误读。
C.文章在引出三种误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现时,既有对概念的诠释,又有具体案理论结合实例,论证有力、充分。
D.文章以英雄情结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谬根源作结,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
B.英雄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是因为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为。
C.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
D.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观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因整理文献、编辑文集而产生,经历了文集序、赋序到诗序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诗序制作来看,主要是用散体文介绍有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旨,由于汉儒对《诗经》的研究,产生了《诗大序》、《诗小序》的重要文本,形成了最早的诗歌理论。因此,诗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有悠久的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歌史。唐代诗序在继承先唐诗序的基础上,又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诗序中表现了较强的诗史观念。从诗序创作来看,唐代诗序展现出明显的诗歌发展线索,比如在初唐、盛唐时期出现较多的是赠别诗序以及宴会诗序,在诗序文体方面运用的是骈文形式。而到了中唐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唐代诗序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诗序散文体。这时期的唐代诗歌已经向说理、议论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诗歌散文体趋势,这说明诗歌实际创作的背后都有诗学理论的支撑。而到了晚唐,这个时期缺少核心文人,诗歌由原来的群聚赋诗相互酬唱的广阔社交空间,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诗序的制作遂由赠别、饯别向酬赠唱和演化,追忆诗序、独特经历诗序(主要关注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大放光彩,诗序具有传奇小说的品质。这就是诗序本身显示的诗歌历史观念。
无论从作家阵容的强大方面,还是从经典作品的数量方面看,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古代乐府诗创作的高峰。乐府诗自从诞生时候起,就严格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方法,强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乐府诗集在诗歌理论建设方面,拥有很大的成就。而与乐府诗有关的唐代诗序对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比如卢照邻的《乐府杂诗序》,这篇骈体诗序回顾了乐府诗的发展历程。“言古兴者多以西汉为宗”,肯定了西汉之前颂诗的意义;“议今文者或用东朝为美”,对南朝的宫体诗歌有贬词。中唐之后,诗人从关怀现实人生和民生疾苦的角度,要求发扬乐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缘事而发”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新乐府”创作高潮,相应的其诗歌理论在一些重要的乐府诗序中有所表述。如皮日休《正乐府十篇并序》,这篇诗序强调乐府的“美”“刺”功能,反对“魏晋之侈丽,陈梁之浮艳”,倡导雅正传统,将“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咏歌”。
综上所述,从诗序及诗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唐代诗序是表述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唐代将诗歌推入到一个黄金时代,空前繁荣的创作总是在一定的诗歌理论指导或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在诗序里阐述诗歌理论或创作的价值取向,追溯诗歌体裁的历史演变,总结诗歌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确定诗歌发展的格局或憧憬未来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就成为一一种必然现象。如陈子昂在初唐末期对唐诗整体风貌的理论表述,中唐时期一大批现实主义诗人丰富并发展了乐府诗歌创作的理论等等,都对唐代诗歌理论作出了贡献。
(选自《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在古人整理文献、编辑文集的过程中,产生了“序”这种古老的文体。
B.我国唐代诗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散体文的形式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C.唐代诗序诗史观念强,创作形式多样,晚唐时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
D.作家阵容强大,经典作品数量多,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主要阐述了唐代诗序对诗歌理论的重大贡献。
B.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序的产生、演变及作用等,为下文论述唐代诗序的功用打基础。
C.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了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以此论证唐代诗歌的创作情况。
D.文章第三段进行论证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及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代诗序可以看到诗歌的某些历史演变,也可以从中总结诗歌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及教训,还可以看到诗歌发展的格局。
B.从《正乐府十篇并序》可以看出,皮日休反对侈丽浮艳的文风,主张坚持雅正的传统,提倡发扬抨击时弊的现实主义精神。
C.如果没有诗歌理论的指导或影响,唐代诗歌创作可能不会如此繁盛。我国唐代的诗序则是表述我国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D.乐府诗首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方法,为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原创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原创文化是一个国家科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它旨在追求卓越,激励人们既要焕发自己的创造力,也要努力吸纳前人的思想。原创文化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正如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科学上的许多原创性成果都是在学者们的思想交流、观念碰撞中孕育产生的。萧伯纳说得好: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人就同时拥有了两种思想。原创文化的精髓在于维护学术自由,这源于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特点,原创的东西一般在开始时不易被大家理解,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它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被扼杀了。当前,我国科学研究偏重于应用性研究,对基础性理论的探索重视不够;企业重技术手段的模仿应用,轻自主创新研发;科研机构追求论文论著的发表数量,轻问题本身的探究……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亟须完善,原创文化研究亟待加强。

【小题1】材料中提出的“原创文化”有哪些特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所引费孝通的话的理解?
【小题3】你认为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给哲学系一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讲义一反前例。当时顾颉刚也选了这门课,他后来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的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和传记研究……文学史则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能可贵。

(选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有删改)

②1916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研究学问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一开始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学校一位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大量演讲、讲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前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了肯定。
D.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小题3】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