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
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1 06: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篇幅短小而魅力无穷,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然而,篇幅不长,字数不多的古诗词,却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之如同珍宝。
林语堂说过,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意谓那时候笃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而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的状态,而中国人竭力追求的却是诗意的生活。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庸俗的、铜臭的人生,甚至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有宗教般的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的教化作用通常不必借助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人们大教情不自禁地被诗歌的魅力吸引,自觉去运用记诵的诗句来指导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
古诗词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它实际上成了历朝历代许许多多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体察到的人生哲理。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相见的态度吸引,他们读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以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阳头曲》)等等,对这些内心的剖白,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他们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即使对方彻底长谈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
有的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有的是通过贴切比喻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采桑子·江楼月》的作者渴望与妻相伴,所以埋怨“人不似月”随己闯荡;作者不愿与妻分别,所以恼恨“人竟似月”不能长圆。爱得深,于是“似”也恨,“不似”也恨,比喻出人意料,又都合乎情理。
有的是通过巧妙拟人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读者从《咏梅》中看到的虽饱受摧残,仍孤芳自赏、变粉犹香的梅花,正是陆游自身的写照。
捕捉典型细节,运用比喻、拟人,都需要善于联想,需要很强的想象力,而古诗词中不少艺术形象更是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曾说:“古诗词篇幅矮小而魅力无穷,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B.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让人潜移默化,是由于它不但跟人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
C.在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的时候,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D.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面是不同的,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状态,而中国人则主张诗意生活。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任务”这个说法,有中国人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的意思在里面。
B.西方宗教和中国诗歌教化的共同目的都是帮助自己去恶从善,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C.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具有宗教般的力量,所以,中国人从小背诵唐诗,西方人则从小背诵圣经。
D.在中国,人们大都情不自禁地被诗歌魅力吸引,自觉去运用记诵的诗句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诗歌的教化作用通常是靠这样来实现的。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一辈人读古诗词,被作品开诚布公的态度吸引,他们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其次是被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
B.古诗词篇幅不长、字数不多,却魅力无穷,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之如同珍宝;它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
C.《乌衣巷》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D.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源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作者主要是通过典型细节、贴切比喻、巧妙拟人、善于联想来实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从学理上说,美育是美育,宗教信仰是宗教信仰,两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但是,当时的中国,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有些人过度夸大宗教的作用,使得“宗教救赎论”观点泛滥,蔡元培本着科学主义的精神,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对中国的美育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传统重感悟、重当下体验的文化心理角度看,以美育代宗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今天看来,提倡美育实际上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18世纪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约翰·尼柯拉·提顿斯把人的心理功能划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人的知、情、意要全面发展,其中的情感主要应由审美来充实。美育通过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性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重视智育、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下,美育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曾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创造力,他强调要把人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全面发展。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一个单向度的人。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包括欣赏自然美景、艺术等,都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铸就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机部分。这是一种自发的美育。而狭义的美育,则指经过自觉地、能动地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的审美教育,如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等,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自觉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学校自觉的美育又可对人们自发的审美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当然,完整的美育过程是自发的美育和自觉的美育相统一,它们共同推动人生境界的提升。

审美的资源是丰富的,审美活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趣味是审美的核心内容。审美活动本身不是占有,我们欣赏大海不是占有大海,人们更乐意自己在受到感动的同时,让他人也分享感动,这使得审美更具有普遍有效性。审美也具有超越的功能,让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和超越。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可能完全脱离功利,但是可以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在内涵和方式上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产生动情的愉悦。正因如此,智育与德育都可以通过审美而得以强化。主体审美能力的激情和想象力的焕发,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在道德的感化中,也包含了审美、动情的元素。

(摘编自朱志荣《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美育和宗教信仰有本质区别,但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是切中时弊且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B.狭义的美育是指学校自觉能动地、有意识地进行的各种审美教育,它能对广义的美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C.通过审美活动来充实情感、陶冶性情,对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对人类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
D.智育与德育都可以通过审美而得以强化的原因是美育能春风化雨般地感染人、打动人,而不是强制地灌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借助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引出话题,交代了美育的历史意义,并统率全篇。
B.作者借马尔库塞的言论和卓别林饰演的“查理”一例旨在说明工业社会易使人变成“单向度”的人。
C.全文从美育的功能、概念、特点和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D.文章结尾分析了美育和德育、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审美对德育、智育的功用和时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蔡元培先生在一百年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中国的美育实施可能就要晚一个世纪。
B.学校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仅靠学校的课堂美育是远远不够的。
C.审美具有超越功能,能够让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和超越,我们可以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脱离功利。
D.人们乐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动,是因为审美资源丰富多彩,审美活动有趣并为人们喜闻乐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塑胶线,悬挂昨晚刚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绿细直纹短袖我最喜欢。之前两天它都区别其它的短袖,单件掺着洗衣粉放在红色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③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④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⑤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则是曲折的街巷,用铅笔在城市地图上标出,它们就构成一个字母,准确地说,应该是个倒置的W,首尾两点之间距离没那么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⑥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⑦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⑧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⑨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想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信与不相信》这篇散文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散而有凝,龙应台先生信笔所至的内容都贯穿于精深的情感的红线上。
B.作者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发现理想主义者要经受住诸如权力的考验,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坚持自我。
C.作者认为爱情与海誓山盟只是过眼云烟,如萤火虫的微光短暂,且无法海枯石烂,爱情转化为亲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块一样保鲜。
D.文章第九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与上文内容呼应,比如对于历史、文明、正义、爱情等的理解,又引发后文的议论。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第1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10自然段这三段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请结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末五代以来,词喜欢描写美女,并以精美的环境作为烘托。这与《离骚》常常用香草 美人以喻忠贞的比兴手法暗合。但是,词人只是在叙说自己的享乐生活,并无更多或更深的 含义。北宋词人或者在词中别有喻托,也写得似有似无,缥缈不可捉摸。贺铸由于生平的独 特经历,是北宋词人中第一位自觉地运用《离骚》深邃的比兴手法的作家。《芳心苦》的表 层次是咏荷花,但是,词人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其转化为一位洁身自好、不慕荣华的 美人形象。全词同样抒写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纵深层次则是词人政治理想幻灭后生 活情操的写照,依然渗透了词人的理性精神。其词就表层次咏物而言,“似花非花”,已臻 极品;就纵深层次寄寓自己的“心志”而言,“骚情雅意,哀怨无端,读者亦不自知何以心 醉,何以泪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人的人格情操物化成荷花形象,浑然一 体。贺铸对咏物的要求是“题咏不窘于物象”,即不要被所咏之物拘限,须得象外之旨。《芳 心苦》就是“题咏不窘于物象”的上乘之作。
《横塘路》与《芳心苦》等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所选取的香草美人之类柔美的意象, 表达的隐约朦胧,情感的缠绵纠葛,以及风格的委婉缅邈、艳丽秾至,都十分吻合歌词传统 的审美特征。但是,词作的深层却已融入了词人的“心志”,或者说歌词已经发挥了它的寄 寓功能。周济声称北宋词“无寄托”,这并不排除北宋个别词人的部分词作的“有寄托”。 贺铸词所表现出来的“新质”,就已经为南宋词人导夫先路。
(节选自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
【小题1】根据材料,概括词中使用《离骚》的比兴手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题2】解释“似花非花”的含义。
【小题3】贺铸《芳心苦》一词体现的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好 兄 弟
汤姆有一架私人小飞机。一天,他和如同兄弟般的好友库尔驾着飞机做一趟旅行,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
飞机已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再有半小时,就可达到目的地。
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因为起飞前,他给油箱加满了油。
汤姆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走向了机尾;不一会儿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
他说:“库尔,我的好兄弟,我水性比你好,我先跳了!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我爱他们!当然,撑不到海岸你就跳吧!”说完,他就冲出了舱门。
飞机上就剩下库尔。不一会儿,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在无力地向前滑翔。库尔决定也跳下去,于是,他一手扳紧操纵杆,一手抓过降落伞包。他一掏,大惊,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衣服!库尔咬牙大骂汤姆!没伞,就不能跳;没油料,靠滑翔飞机却是飞不长久的!库尔急得脑顶冒汗,只好使尽浑身解数,能往前开多远就开多远。
飞机无力地朝前滑着,往下降着,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 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过去,“嗵”的一声撞落在松软的海滩上,库尔晕了过去……
半个月后,库尔回到他和汤姆居住的小镇。他拎着那个装着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你这个耍弄朋友的家伙,给我滚出来!”
汤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跑了出来,一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很生气地讲了事情的原委,最后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哪,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的!没想到我没死!真是上帝保佑!还有,他居然还要我尽可能保住那家破飞机 你的宝贝!哼!”
汤姆的妻子被弄懵了,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可是,他,一直……”接着,她认真翻看着那个包,衣服被倒出来了,便从包底掏出一张纸片。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好兄弟……”
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写着两行极潦草的字:
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难以逃生;不跳,飞机不堪重负,我们俩都得死……你一个人驾着飞机肯定能滑翔到海岸,相信,会成功的!
(根据苏景义《生死跳伞》改写,原载2005年6月19日《今晚报》)
【小题1】库尔从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到海岸出现在他眼前,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小题2】妻子和库尔看到汤姆留在包里的那张纸条时,你认为他们的内心活动分别应该是怎样的?
【小题3】联系全文来看,汤姆跳伞之前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其主要用意是什么?
【小题4】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任选两种表现方法赏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