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
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1 06: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
罗志田
中国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两者兼具的读书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却未必是自己的选择。
中国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评价次序,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所以《史记》中列传的首篇是《伯夷传》,讲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的故事。两人反对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领兵攻打其君主商纣王,到周武王灭商而成为君主后,他们遂不食周粟而饿死。这样在事功上没有多少表现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可知古代的历史意义,不尽取决于事功。历史记忆的重要,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国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体上,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
吴稚晖曾论历史人物说,“如以司马迁、司马光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记》,一是全不在乎什么《通鉴》不《通鉴》。又以苏轼、王安石为譬,一则有诗文集大见轻重,一则有同样的诗文集,丝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轻重”。简言之,司马迁和苏轼,更多是人以文重;而司马光和王安石,则其事功足以传世,其立言方面的卓绝,便不起决定作用。
吴氏一生历经求学、革命、为官、著书,立功亦复立言。观其于历史人物的见解,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训,揭示出向以反传统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处也深受传统浸润。复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与吴稚晖关系不错的胡适,少时不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学时即拟在诗文上下功夫。而其安徽同乡梅光迪,则希望胡适像韩愈、欧阳修一样不“以文士自居”。梅先生甚至说,“文以人重。文信国、岳忠武诸公,文章皆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故希望胡适“抱定为学之旨,读尽有用之书,而通其意,将来学问经济,必有可观’。只要坚持“以文、岳二公为师,不必求以文传,而文自传”。
立功与立言之间那种略带竞争的紧张,虽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北伐后他曾以清华教授身份晋见外交部长,在办公室外静候数小时,而其兴不衰(若是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必早已拂袖而去)。据毛子水说,蒋氏晚年时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 蒋没直接回答,反问李济:“济之,现在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司马迁和张骞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间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蒋氏心中究竟倾向于何人。或许他自己也是犹疑的,但他的选择是明确的——他不重快乐,而希望知道他的人多。从蒋氏的后半生看,他更多已弃司马迁而就张骞。不过,今日大家记得的蒋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而他曾向往的事功,则久已淡出我们的历史记忆。一个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后仍不出人以文重之类,或许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吊诡?
(文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文”与“人”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读书人,最终会以“文”还是“人”而被世人看重,往往不以他们的选择为转移。
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传世,“文”也堪称卓绝,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中,“人”的作用远大于“文”的作用。
C.“人”和“文”表现出的略带竞争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在古人身上,就是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难以摆脱。
D.在作者看来,创造历史是为“人”,写历史是为“文”,前者所获得的精神上的快乐当然要比后者多一些。
【小题2】下列能证明“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被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
B.吴稚晖评论历史人物认为,司马迁靠一部《史记》,苏轼凭借诗文集而扬名立万,更多的是人以文重。
C.吴稚晖一生立功亦复立言,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D.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他的后半生更是弃司马迁而就张骞。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因此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
B.最终的结果是“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学家的解读。
C.梅光迪认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他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文以人重”的观点。
D.蒋廷黻属于那种可以牺牲快乐、期望创造历史的人,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近日发布了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FAST 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 6 颗通过国际认证。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发现脉冲星只是研究的第一步,未来将进一步进行各项基础研究,FAST将“开启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
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的本质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因此,脉冲星被认为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通过对其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
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湮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 FAST 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未来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作出原创贡献。   
(摘编自齐芳《“中国天眼”发现一批脉冲星》)
材料二:

(资料于央视新闻)
材料三:
从1994 年开始,年近 50 岁的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他大胆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单元,并立即启动贵州选址工作。经过多年的论证,20077 月,FAST 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之后开始建设。
2016 年 9 月 25 日,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最终建成的 FAST 拥有 500 米的口径、相当于 30 个足球场的接收面积。如果在国际上做一个横向比较,FAST 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 100 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 10 倍;比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 20 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5 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 10 倍。建造 FAST 的“窝凼”——几百米的山洼被四面的山体环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这个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以及捕捉来自外星生命的信号。
从1994 年开始主持 FAST 项目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历经 22 年,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最终建成了“中国天眼”,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南老师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FAST 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他的执着和直率最让人佩服。”
(摘编自詹媛《人生为一大事来——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材料四:
记者:能介绍一下我国 SETI(搜寻地外文明)科学的发展吗?
南仁东:我国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高强度支持 SETI 这类探索。目前我国以 SETI 科学为主要目标之一的大射电望远镜(FAST)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FAST 能在贵州建成,将把目前世界上 SETI 使用的设备能力提高 10 倍,这无疑对SETI 科学是一个巨大贡献。   
(摘编自李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孤独吗?——关于地外生命的访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AST 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观测天体的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我国利用 FAST 发现了一批脉冲星,有 6 颗获得了国际认证。
B.研究脉冲星很有意义,脉冲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通过对其研究有望解答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
C.脉冲星发射的信号难以观测,但 FAST 设备先进,将来有望发现更多的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作出原创贡献。
D.射电望远镜在观测射电波时,如果口径越大,那么其分辨率就越高,因此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南仁东耗费了大量的心血,贡献了不少智慧,带领团队在中国建成了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因而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
B.在“中国天眼”的选址、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工作上,南仁东体现出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C.喀斯特洼地具有独特功能,能够有效地屏蔽外界电磁波的干扰,所以我国选择贵州省一个喀斯特洼地作为“中国天眼”的“窝凼”。
D.“中国天眼”从被国家批准立项到最终建成,历经近 10 年,成功实现了我国天体观测技术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重大跨越。
E.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以及我国在 SETI 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我国对 SETI 科学的巨大贡献。
【小题3】为什么说南仁东推动的 FAST 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博雅”宅易主

“博雅”宅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大小而论,只可以算中等。但就建筑工艺来说,这座院子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主人参与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雅致和宁静;再由于地理位置适宜,既不临近闹市,又不远离大街,关上门与世隔绝,走出去四通八达,很适合动、静自如的居住要求,特别是对于既要在人世间奔走、又要寻求自我宁静的人。

但是,这里住着的却是警察局的一个侦缉队长,既不“博”,也不“雅”,穿着一身黑警服,腰里别着“家伙”,专跟铁镣、手铐子打交道。

据说,这房子落到侦缉队长手里之前,住的是一位在前清官场上失意的文人,因宦途无缘,便消极遁世,潜心于读书品画,把玩秦砖汉瓦、古董文物,尤其喜爱历朝历代的玉器,以“君子比德于玉”自慰。平日闭门谢客,惟有几家玉器商店和作坊,偶尔走走,发现珍宝,必以倾囊购得为快,即使价格太高,财力不及,也要反复观赏,尽得其乐才可作罢。若耳闻谁家藏有美玉,虽素昧平生,也不耻登门,求得一睹为快。年已耄耋,常常这般癫狂,被人讥为“玉魔”,老先生听到,也不恼怒,反以为荣。年过八秩,寿终正寝,儿孙不肖,倾家荡产,房子便也改了主人,归了侦缉队长。但老先生的遗风还留着影子。

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突然想把“博雅”宅卖了。这所房子虽好,却不让他住得安生。一天夜里,他在熟睡之中被一声怪叫惊醒:“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接连好几夜,他都清晰地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喊声,仿佛是那位过世了好些年的“玉魔”老先生的声音。侦缉队长是敢要活人命的角色,本来不该害怕那早已朽烂的枯骨、深夜游荡的幽魂,但想到买房子时的乘人之危、巧取豪夺,再加上老婆讥笑他“心有亏心事,才怕鬼叫门”,便不寒而栗,生怕某一天那“声音”真的扔下一颗炸弹来,要了他的命。

忽一日,有人上门。侦缉队长只需一瞥,凭着多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经验,已经大体把来人看透,冷冷地问:“找我什么事儿啊?”连个称呼都没舍得给。

“听说府上的房子不够住了,要换换?”来客说。

侦缉队长心里一动:这个人倒是直来直去,买得这么急!其实,他心里也急,单刀直入地对客人说:“好。你是替谁来看房子的?他为什么不自个儿来啊?”

客人微微一笑:“我这不是自个儿来了嘛!”

“噢?”侦缉队长一愣, “你……您贵姓?”

“敝姓韩。”

“韩先生,”侦缉队长用了个尊称,“您先看看房,还是先听听价儿?”

“不必看了,”客人却说,“府上的房子,早在您住这儿之前,我就看过。现在既然您要乔迁,我也就正好要买下了,只听您说个数目……”

侦缉队长不由得暗暗吃了一惊:这个人早就相中了这地方了,不看就买,好痛快!侦缉队长心里高兴,看来这房子确实是好啊!能遇见这么个真心想买的主儿决不能放过!他在心里把原来想好的价钱又加了两成,才说:“你给一万袁大头吧!”

没想到对方二话没说,回答得爽快,只有一个字:“成。”

侦缉队长又是一愣,想再抬价,已是不可能了,灵机一动,又补充说:“可有一条,韩先生!我卖的只是房子,二道门里的那四扇黄杨影壁,可没打在里头,我得搬走!”

“这……影壁也是房子的一部分嘛,”买主儿沉吟着说,“我买这房,也买这影壁,价钱可以商量。”

“那您就再出两千!”侦缉队长摸透了对方的心理,自然就不客气了。

“成。”买主儿一言为定,“您就准备乔迁吧!”

“您不也得准备准备钱吗?”

“等几天倒是不碍事,您尽可从容,”买主儿说,“钱嘛,您现在就可以派人跟我到柜上去取一万,算是订钱吧,余下的两千,等您搬完了,再清账。您以为如何?”

侦缉队长简直被惊呆了,谁见过这样的买主儿?他说出个价儿来,人家一个子儿不还嘴,当天就给一万,买卖行里哪儿有过这样的先例?预付三成的订钱就说得过去了!这个人……他有多少钱?他是谁啊?

“您贵姓?”慌忙中他又重复了前面已经问过的话。

“敝姓韩。”

“请问台甫……”

“韩子奇。”

“哎呀!”侦缉队长听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禁惊叫起来,“您就是奇珍斋的韩老板?久仰,久仰!怪不得……”

货卖识家。成交之后,皆大欢喜。

不日,房子腾空,“博雅”宅便成了奇珍斋主的府第。

(节选自《穆斯林的葬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博雅”宅的建筑规模、建筑工艺和环境特点等,暗示了“博雅”宅建筑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情趣。
B.侦缉队长当初得到“博雅”宅的手段可能过于阴毒,不止一次地受到“玉魔”老人的恐吓,他想赶紧从“博雅”宅搬走,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C.侦缉队长在买房者不卑不亢的言谈举止的影响下后悔卖房,因此,故意抬高房价,乘机敲诈勒索,希望他能知难而退。
D.小说中韩子奇身份的揭示很有特点,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在买卖成交、钱货两清后方才露出“庐山真面目”。
【小题2】结合文中侦缉队长与韩子奇交谈的内容,简要概括侦缉队长前后不同的心理
A.
【小题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三自然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死亡俱乐部
夏一刀
叶蕾越过桥的栏杆,只要一松手,几秒之后,她将落入深谷,魂飞魄散。她回头,以为自己会反悔,会突然留恋这个世界,但她只是迟疑了片刻,便毫无眷恋地放开了双手。
叶蕾的身子像一片凋零的树叶向谷底飘去。
每年,死亡谷至少有五人跳谷自杀身亡。
两座青山,一座虹桥,桥下一撇清凌凌的江水,好端端的一处诗情画意的美景佳地,怎么就成了著名的死亡谷呢?
叶蕾的身子落进江水,紧跟着又像触到网的排球弹了上来。江水里藏着一张巨大的网。那网收拢起来,像网到了一条大鱼的样子。
等叶蕾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时,她被强制性地按在了一张椅子上。
对面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但叶蕾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的愤怒,你什么意思,想救我?
年轻人的回答让叶蕾没有想到,他说,你说错了,我并不想救你,相反,我只是成全你死。当一个人坚定了必死的信念,救得了今天,救得了明天吗?救得了这里,救得来那里吗?况且,一个人心如死水,即使活在世间也是行尸走肉,与死有什么区别,倒不如死去!
那你为什么把我网住?你有什么企图?叶蕾冷冷地反问。
年轻人说,实话告诉你,我办了一个死亡俱乐部,就是帮助你们这些看破红尘自杀的人死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叶蕾鄙夷地瞧了他一眼,更加心凉如水。想不到你们为了钱,居然无所不用其极。你别想从我这儿捞到什么好处,我出身贫寒,恋爱失败,生意破产,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一无所有。叶蕾冷冷地道。她想,我死了看你到哪里收钱。
叶蕾被引到一个摄影房。这是为你拍遗像,接下来在你的追悼会上,在你的墓碑上都要用。年轻人说。
叶蕾有些迟疑地坐到了椅子上。闪光灯一闪,叶蕾的身体莫名地抖了一下。
你放心,明天我就会让你成功死去。年轻人在电脑上处理着照片,轻描淡写地说。
第二天,叶蕾被一阵悲惋的哀乐声惊醒,她有些不安地打开房门,年轻人引着两个侍者走了进来。侍者一人端着一盆早点,另一人端着一套折叠整齐的衣服。
谁死了?叶蕾有些吃惊地问。
这是为你放的哀乐,年轻人缓缓地说,请您洗漱之后,用早餐——最后的早餐,然后穿上这套衣服,当然,这是一套寿衣。
年轻人在门外等了好久,敲了三次门,叶蕾才穿着那套令人心生恐惧的寿衣慢慢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她的脸色有些白。
他们循着低回的哀乐声朝前走。
哀乐声越走越大,显然,他们在走近一间灵堂。灵堂的两边摆满了花圈,中间是一个漆黑的灵柩。叶蕾的相片已经被放大,加上了黑框,放在鲜花中。年轻人把叶蕾牵到灵柩旁边。侍者已经打开了灵柩的盖子。
叶蕾突然变得惊恐异常,她的意识开始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肢体,身体像筛糠般抖了起来。但是一切都不由分说,她被两个侍者按进灵柩,沉重的盖子缓缓合拢来,人世间的光明就像被剪刀一寸寸剪掉了。
叶蕾躺在漆黑的灵柩里,突然间,一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穷的、奇妙的神力将她的心灵粉碎。慢慢地,她的思维、情感开始重组,大脑由浑浊变得异常清醒。
她按动了右手边的一个按钮。半个小时之后,棺盖打开,叶蕾已经是泪流满面。她迫不及待地吸了几大口空气——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甜润。她望着窗外,树叶蓝得耀眼,小鸟在枝头幸福地跳跃……
年轻人望着叶蕾,你反悔了吗?
叶蕾道,谢谢你救了我,如果你不嫌弃,我愿意加入你的俱乐部,帮助更多想放弃生命的人。
年轻人朝叶蕾伸出了手,两只年轻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有删改)
试简要分析年轻人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