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一群人或一个人所崇拜的英雄,其实就是他们的或他的人生理想的结 晶,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有他的特殊的人生理想,很显然的,也就有他的特殊英雄。哲学家的英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宗教家的英雄是释逆和耶稣,侵略者的英雄是拿破仑,而资本家的英雄则为煤油大王和钢铁大王,行行出状元,就是行行有英雄。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尽管不同,而崇拜的心理 则无二致。每个英雄必有确足令人钦佩之点,经得起理智衡量,英雄尽管有不足崇拜处,可是我们 既然崇拜,就只看见他的长处,看不見他的短处。"爱而知其恶”就不是崇拜,崇拜是无限制的敬 慕,有时甚至失去理性。在崇拜的心理中,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英雄崇拜的缺点在此, 因为它免不掉几分盲目的迷信。但是优点也在此,因为它是敬贤向上的表现。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 中最宝贲的一点光焰,个人能上进,社会能改良,文化能进展,都全靠有它的烛照,常提醒我们人 性尊严的意识,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崇拜英雄,就是崇拜他所持有的道德价值。世间只有几种 人不能崇拜英雄:一是愚眛者,根本不能辨别好坏; 一是骄矜妒忌者,自私的野心蒙蔽了一切,不愿看旁人比自己高一层;一是所谓“犬儒”,轻世托物,视一切无足道;最后就是丧尽天良者,毫无人性,自然也就没有人性中最高贵的虔敬心。这几种人以外,任何人都多少可以崇幷英雄,一个 人能索拜英雄,他多少还有上进的希望,因为他还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

在实际上,英雄崇拜有深有浅,不一定都达到极境。但无论深浅,它的影响都大体是好的。社 会的形成与维系都不外借宗教政治教育学术几种“文化"的势力。一个政治团体里有领袖能号召, 能得人心悦诚股,政治没有不修明的。至于教育学术也都需要有人开风气之先。设想没有孔墨庄老 几个哲人,中国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没有柏拉困、亚理斯多德、笛卡尔、康德几个哲人, 西方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如此等类问題是颇耐人寻思的。俗话有一句说得有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葙王。”阮步兵登广武发“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之叹。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猴 子称霸王”或是“竖子成名”的时候,他的文化水准也就可想而见了。

学习就是模仿,人是最善于学习的动物,模仿必有模型,模型的美丑注定模仿品的好丑,英雄 是做人的好模型。所以从教育观点看,我们主张维持一般人所认为过时的英雄崇拜。尤其在青年时 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 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

(节选自朱光潜《谈英雄崇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崇拜的英雄虽然不同,但人们崇拜英雄的 心理是一样的。
B.英雄有令人钦佩处,也有不足崇拜处,但崇拜就不能“爱而知其恶”,就不能有理智的成分存在,这就是英雄崇拜的缺点。
C.从一个国家民族能否产生有突出影响力的英维,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民族文化水准的高 低,“猴子”“竖子”在文中都不是指英雄。
D.从教育观点看,教育需要榜样,也重人格感化,具有一个具体人格的榜样,往往比说教更 具感化力,所以英雄崇拜并不过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孔子、苏格拉底等人物是为了说明行行有英雄,有英雄就会有崇拜心理。
B.文章列举不能崇拜英雄的几种人是为了从反面论证英雄崇拜也存在缺点的观点。
C.文章引用俗话和阮步兵登广武时的感叹说明没有英雄的后果,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D.文章以人善于学习的特点来说明树立英雄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英雄崇拜的现实意义。
【小题3】如果根据文章给“英雄”下一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英雄就是产生在某领域被人们崇拜、供人们学习并能催人上进的理想人物。
B.英雄就是被某领域的人们用超越理智的情感加以崇拜并学习的理想人物。
C.英雄就是在一定领域供人们学习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生理想的结晶。
D.英雄就产生在某领域能够形成和维系社会、供人们模仿的人生理想的结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8 10:1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小题1】简要分析文章以“月到天心”为标题的作用。
【小题2】文章写的是月,为什么要从摸黑回家写起?为什么要写星星?
【小题3】作者认为:只有心灵有明月,才有人生的永恒之美。对此,你有何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为推动智慧城市趁设,欧盟启动了 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
荷兰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范本,借助 Living LaB.政府推动智能电网、区域供热、城市设计、智慧家居的创新与示范应用,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例如,阿姆斯特丹作为港口城市,使用清洁能源发电取代传统的燃油发电,将政府与市民互动产生的社会媒体数据提供給开发企业,企业利用开放数据开发智慧化应用方案,在此过程中,政府以用户服务为导向,强调人、过程、技术、资源和服务相连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创新企业智能化服务产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遵循欧洲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应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主题的基础上,意大利智慧城市的解决方不仅关注节能和环保,而且具有人文关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因而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保护现有文化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美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服务成本、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意大利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单单依靠新技术手段,还鼓励企业、市民的参与,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吸引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方面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014年3月,我国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截至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共有5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重点項目超过2600个,投资总额超过了万亿元。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欧洲智慧域市建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市民也参与其中,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B.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C.重视节能环保,将科技运用到环境保护中,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D.理念的类似,技术手段趋同,导致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能准确说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B.突飞猛进C.方兴未艾D.翻天覆地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理:“处”读作“chǔ”,意思是“处置”。
B.参与:“与”读作“yù”,意思是“参加”。
C.范本:“范”与“典范”“范畴”中的“范”意思相同。
D.模式:“模”与“模型”“模仿”中的“模”读音相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了情节,开创了我国叙事诗先河,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
C.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韵脚或平仄上略有不同。
D.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梳理了乐府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是文人拟乐府诗。
B.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
D.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民歌的风格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但在“内在的美”是相同的,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
C.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表现在诗歌形式上,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D.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体式多样,继承前代的优长,统治者大力提倡,文人积极响应参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宇,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一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晴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乜无法下把,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揲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人们说,在天堂,没有人需要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因为那儿,永远不会有战争。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克医生在笔记本上写下“293”这个数字,使小说在一开始就充满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抢救失败,霍克极度无奈和悲伤,主要原因是他明天就要退休,觉得这样结束职业生涯很不光彩。
C.小说写“一只老鹰”,既表现了霍克抢救失败后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弗兰克的故事。
D.小镇人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已经从心底里宽恕了哈勒斯的罪恶。
【小题2】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写弗兰克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