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谒鹅湖书院

黑陶

①也许是中国国土特别广袤、深邃的缘故,即使“现代化”的热力肆无忌惮地弥漫、侵袭,然而诞生过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经典作品(事件)的原初地理空间,也仍有不少完好地保存着,而且还在强劲地散发出当时的自然气息。这一点,我在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就感受尤深:“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②踏足在鹅湖的乡间田埂,我相信,我所置身的眼前环境,仍可以再次诞生这首著名的唐诗《社日》。而稍后进入的鹅湖书院,虽历数百年沧桑,屋舍也早非南宋大学者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相会时的鹅湖寺原物,但一人静立于书院的青石庭间,空气里似乎仍有当年南宋名士激辩的依稀之音。

③此前我在上饶短途汽车站嘈杂的人群和车辆之间,上了一辆前往铜矿区永平的中巴,而往永平的车都要擦鹅湖而过。实际上,从永平再往南不远,就是江西和福建两省著名的分界点——武夷山上的分水关。

④大概半个小时后,我在一个三岔路口下车。一块长方形的木牌子上,显出驳蚀的大小红字:全国四大书院·鹅湖书院·由此进3公里。

⑤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进入。

⑥细雨还在飘洒,但觉得似乎用不着撑伞。小路两旁是触目惊心的红壤——极其广阔的山土欲被平整却又荒弃,呈现出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赤色。涉过红壤的波涛,便转入浓绿夹拥的细窄山间公路。我的四周是长时间的静寂,空无一人。深重、缓慢的大自然的原始呼吸开始浮现,甚至清晰可睹一一山壤的呼吸,漫山遍野植物的呼吸,雨云流动的呼吸……仿佛都能拂动我的衣襟。

⑦路旁的红土上,长满深绿的茶树,时令虽是初冬,但沿途全是尚未凋萎的白色茶花,花瓣上缀有晶莹的雨珠。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1938年冬天的鹅湖之行,所见亦是“白茶花夹道盛开”。如此,60多载的光阴于鹅湖而言,只是一个漫长梦境中的短暂一瞬,白茶花年年开放,鹅湖仍在它的梦中未醒。60多载光阴是这样,回溯800多载光阴,鹅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想法,让我的脚步不再孤单:800多年前,我行进的山道上,同样行进过朱熹的脚步、陆氏兄弟的脚步、吕祖谦的脚步……历史与现实的足音在想像中纷繁,一种奇异的感受传遍全身。

⑧寂冷起伏的山野间,身后突然响起的车声特别醒耳。扭头一看,一辆车厢漏淌着泥水的农用小型卡车,正吃力地爬上坡来。我立在路旁招手,卡车在我身旁停下。司机主动推开那扇哐当作响、没有玻璃的驾驶室门,热情地请我上去。这是位满脸胡子脏乱、面容黑而憔悴的男人,估计一下应该在六十岁上下。问他年纪,心里大吃一惊,他竟连五十岁都不到。他车上拉的,是刚挖起来的山涧中的鹅卵石,“给儿子造房子填屋基用的。”他听说我是专程来看鹅湖书院的,神情变得很是自豪:“不远,前面马上就到了。”确实,只有几分钟,转了两个弯,下一段长长的坡,男人把卡车停了下来。“看见了吗,书院就在下面。”我要付他坐车钱,原本热情的司机一下子非常严肃,他坚决拒绝!不仅如此,他还详细地向我解释,他开的是货车,货车不是客车,货车搭人是坚决不能拿钱的。

⑨山野之间,道之存焉。最终,我服从了这个憔悴而认真的卡车司机的意愿。

⑩鹅湖到了。隔了几处零散的农舍,一片收割后残剩稻茬的田野,白墙的书院就在对面秀丽的鹅湖山脚下。

⑪眼前,是无人的机耕路,是三两只慵懒觅食的鸡,是午时炊烟尚未散尽的短短的农家烟囱,是一股细雨、猪舍和稻田混合而成的暖烘烘的淡淡白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富庶安恬的南方乡村情状,千年一贯。

⑫我所抵达的鹅湖书院,是一方空旷的、盛满寂静的古老容器,渗有鹅湖山峰绿意的寂静,汉字书籍和人世深处的寂静。置身于此,你会突然醒悟:中国文学(文化)的本质,就是寂静。

⑬空荡荡的鹅湖书院内,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拜谒者;一个是行止缓慢的、从某个幽暗房间步出的中年人,护院者。

⑭简单交谈几句后,在他那个堆满古籍、宣纸,悬搁着毛笔的幽暗房间内(此前他正在写毛笔字),他递给我名片:“王忠强所长”,名字上面还有两行繁写的印刷字体:“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上饶朱熹故里朱子学会理事·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鹅湖书院文物保护管理所”。

⑮“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天下。”(明·李奎)

⑯现在,我来了。一个人,立足于这座著名书院的廊下与庭间。

⑰“斯文宗主”——书院内这座四柱三间五楼式明代石坊上的题额,笔酣墨饱,虽历经沧桑却气血充盈,不动声色间显露的自信,予我强烈震撼。山野之间,斯文之宗存焉。目睹此坊,我不禁又想起了来时路上搭我的那位胡子脏乱、拒不收钱的卡车司机。

⑱还有“敬惜字炉”。敬惜字纸,这是在南方民间各处可以遍见的箴言,于鹅湖相逢,又一次给我警醒。以虔敬、惜福之心,对待神圣汉字和承载汉字的纸张,我想,这应是我为文的最基本的准则之一。

⑲泮池、仪门、讲堂、四贤祠、文昌阁、碑亭……这是一位青衫的中国古代书生身体的各部位。在我的真切感受中,鹅湖书院确乎如人,不炫耀,不自怨,自足甚至自傲于世所不乐的清贫与寂寞,自身蓄盈已久的强劲精神辐射力,只给需要者,给真心的追慕者以无言的沐浴与启示——这是一种我所敬仰的魅力,人的大写的魅力。

⑳书院之内,是细雨败枝之声,是依然绿润的叶上的雨珠滑坠之声,是古老书院回应于一位拜谒者的、清晰的脚步之声……

【小题1】请概括鹅湖书院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
【小题2】本文多次引用诗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文末 “这是一种我所敬仰的魅力,人的大写的魅力”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5 08:3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面小题。
常 春 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显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处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望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裁。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老人如约地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拣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地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了正。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地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长。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的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小题1】“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一下。
【小题2】作者以老人的话作结,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
【小题3】卖牛肉面的老人和“常春藤”有哪些相似之处?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星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⑦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这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⑧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⑨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C.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D.本文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也大同小异。
【小题2】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⑥段详写荷叶的生长?
【小题3】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囚绿记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1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2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3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4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5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你能正确地填写出层次吗?

同类题4

(题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 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华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按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 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一-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早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小题1】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魅力:
(2)茫然:
【小题2】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道上的蚕豆花

①即使曾被切割,那块底色鲜绿的粗土布上也缀满了蝴蝶。每只蝴蝶雪白的翅翼上,染着一个紫黑的圆点,仿佛被什么人盖上了邮戳。

②这幅被特快专递到滇西乡野的扎染布,一夜之间就呼啦一声铺开了。从沿着茶马古道马驮子般一溜儿排开的西山的坡脚,到漂浮着海菜花的、出水流进澜沧江的东湖之滨;从核桃树成林的南埔到玉龙雪山目光所及的北甸,这件白族手工制作,跳过林立着商周干栏式建筑遗存的海门口考古探坑,绕过一座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的十级石塔,漫过山塬河谷,围住城镇村寨。

③蚕豆花就这样声势浩大地占领了整个坝子。在亮晃晃的阳光下,在翻飞的椭圆形绿叶上,飞动的全是白蝴蝶,紫黑的圆点,在翅翼上一闪一闪。

④天地为之焕然一片亮白。

⑤还在深秋,身穿白布衫蓝领褂的白族女人就开始种蚕豆了。点豆桩——一截顶端呈丫字形末端尖锐的短棍——是她们得心应手的工具。她们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扣进短棍的丫叉口,握紧,用力一戳,泡软后翻犁平整的土垄就出现了一个小圆洞。左手从挎着的小背箩里抓一把蚕豆籽,丢一粒在洞里。再戳,再丢,倒着身子前进。一亩亩田地就这样被种满了蚕豆。抹一把额头的汗,伸一伸酸疼的腰。看着一群大雁变换着队形从高远的蓝天飞过,整齐清亮的歌声带着寒意,渐行渐杳,消失在山的那一边……

⑥入夜,浓重的露水会打湿刚种下蚕豆的田垄,如同一张张写满沧桑的脸挂满泪珠。

⑦玉龙雪山的呼吸逐渐凛冽起来,田边的沟渠开始结起厚厚的冰凌。大清早,地里像下了一场雪,白茫茫一片,那是霜。这里难得下雪,霜期却很长。在漫长的冬季,田地裸露着灰黑的枯涩,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干枯杂草像花白的胡子茬,乱糟糟的丫叉着。四下里没有一丁点绿色,大地一派苍凉。蚕豆粒儿只是静静地在它深邃的洞窝里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

⑧在迎来一个新的节令的夜晚,男人们会围坐火塘,边吃喷香的炒豆,边谈论海门口遗址的新发现:干栏式建筑、炭化麦、驯马骨、浇铸青铜器的石范……话题一下子就掉进贮存着三四千年时光的坑塘。偶尔,他们也会侧耳听听,希望孕育了古老文化的母土里,亲切地传来蚕豆萌芽的滋滋声。

⑨妇女们却泡了一瓦盆干蚕豆,剥去皮,准备做一坛豆瓣酱。系着海蓝色的绣花围腰,窄窄的袖管高高捋了上去,修长的手臂黑红黑红。她们嘱咐男人明早上山种树归来,别忘了带几块从泉潭边找到的冰块。做好了的豆瓣酱装坛后,再套上个大坛子,灌上水,周遭塞满冰块,放在背阴的角落,够时间了,启封时那份香辣鲜甜,从坛口直往外冒,馋得人口水滴答。冬季里,蚕豆叶汤是农家餐桌上不离不弃的绿色食品。那是把晒干的经霜豆叶煮一把,在清水里漂干净,拧干,切细,加上火腿丁、豆米(泡发后剥去皮的老蚕豆)烧成的。一海碗奶白色的汤水,墨绿色的菜叶,间有红色火腿粒、入口即化的象牙白的豆瓣儿,再来一碟褐红褐红的豆瓣酱。这一个冬天就滋味无穷了。

⑩北方的玉龙雪山仍然寒光闪亮,但从那里吹来的风已经和暖了许多。蚕豆开始发芽、长茎叶,探出洞口偷窥渐薄的晨霜。田野里冒出了一线似有若无的浅绿,仿佛低调的希望,却是内敛的活泼。随着雪山晶莹部分的缩小,原来老是贴着地面的豆苗往上窜了,显现出青春的蓬勃。

⑪为了今后结更多的豆荚,女人走出家门,下田采摘过于茂密的豆叶,以免它们抢走养分。这些新鲜的豆叶,一部分出现在餐桌上,一部分晒干了成为冬季的美馔,或者远赠都市的亲友,以聊解他们的乡愁。

⑫蚕豆开花了。那一朵朵透明的白,迅猛泛滥开去,仿佛天底下所有的柔媚和玲珑,都飞来栖歇在了这里。蚕豆花是飞扬的,她具有超乎寻常的激情;蚕豆花是坚韧的,她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这道白蝴蝶的洪流,冲决了所有的萧索和荒凉。春天,被她兴高采烈地迎进了坝子和人们内心。

⑬所有脉管都发烫了,血流湍急。游春去!野炊、对歌、睡田。妹子的蓝头帕一样舒展的炊烟,茶马古道上的背包客都能看见。伴着三弦,阿哥粗嗓门的山花调,三长一短,在东湖的一叶绣花鞋般的小船边,溅起了爱情的水花。一个露宿在泥土腥气和蚕豆花香里的梦,飞旋在高高的石塔尖顶,甜蜜和浪漫搅拌成一种心思,诚祈丰收。

⑭从繁华喧闹和尾气浓重的都市走来,站在延伸到远山脚下的扎染布上,情不自禁并且身不由己会去抚摸一只白蝴蝶透明的翅膀,以及支撑着它的土地。把手插进土里,那份温暖的湿润,让人像触到了生命的源头。还能清晰感觉到的是豆苗珠串一样的根系,那里有一圪塔一圪塔的根瘤菌。它们产生氮肥却不污染环境,给力这块土地让青黄可持续相接,让澄明春意生生不息。

⑮是的,即使还有人想对它进行切割,那一幅底色鲜绿的、缀满了白翅黑点蝴蝶的粗土布,那一件白族的手工制作,一夜之间就会铺满整个坝子,在滇西,在春天。山川一片明澈!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9月7日)

【小题1】解释第②段中“特快专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④段中的“一片亮白”,使得本段具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⑦段作者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蚕豆生长的恶劣环境。
C.第⑨段中的描写,作者就是为了表现出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
D.从首尾两段中的“切割”一词,可见作者对破坏自然的不满。
E.第⑫段中“栖歇”一词,表明白蝴蝶般的蚕豆花将永远开放。
F.第⑬段承接第⑫段,表现出蚕豆花给人们带来的春天的热情。
【小题4】本文中,作者把蚕豆花比喻为“白蝴蝶”,简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请对第⑩段中“偷窥”一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小题6】阅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简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