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借面
安勇
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那年我才9岁。所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时我不懂事,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是滋味。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
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
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头皮推开了院门。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二婶正站在房门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来。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哎呀妈呀!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袋来给你看。”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
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也怪他都9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这些想法在她的心里翻了儿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
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了拿着的那只空瓢,就猜出了了八九分她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听到胡大嫂的话,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你来,是有啥事儿吧?”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叠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儿!”就急三火四地往出走。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儿别抹不开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
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儿子回来就告诉他,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
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西院的三奶。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好。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是米,是面,还是盐?”母亲忙摇头否认。三奶却突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三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三奶拍拍她的肩膀说:“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母亲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一只鸡蛋,打进开水里。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晌午,我正饿得慌时,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我吃得匆匆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边吃还边说真解馋。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
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一点儿都不懂得珍惜。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失殆尽,通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审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
B.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借着面后是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
C.小说在细微处善用多种描写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他虚伪自私的性格。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更加鲜明。
 
E.小说从一瓢面出发,写了母亲为了借面收起自尊,处处碰壁,到后来三奶借面给母亲,最后,儿子巧妙地回馈母爱的故事,写透了人情冷暖。
【小题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8:4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万 芊
①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在那边的小区里拣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很纯血统的棕色沙皮狗。李斯是开着新买的“雪佛兰 SPARK”迷你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道。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趁李斯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车的,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那狗儿下车,可那狗儿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眼神充满着哀怜与乞求,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②刘渊接了李斯的电话赶紧下楼来,说那是条人家的弃狗,已经在小区里转悠一两天了。这一两天里,只要一见新车,就拼命往里钻,若是没车的人逮它,它就发了狂乱叫乱蹿。几个驾摩托、骑单车的牌友,在一旁掇弄着李斯说,这狗一定是条富贵人家的狗,像我们这些没有轿车的主儿,它还看不上呢!李斯你就带它回去吧,你好歹也是有车有房奔小康的人,没有一条贵气一点的宠狗,还真缺点啥呢!
③刘渊也在一边怂恿收留它,李斯想想也是,家里妻子女儿早就嚷嚷着要养条有点品位的狗,这沙皮狗,虽然是条弃狗,看上去还是挺体面的,另外这狗似乎跟李斯也挺投缘的,赖在车上你要赶走它,还不是桩容易的事。于是,李斯看着这么条本应该有人宠有人怜的狗就这么流浪着也实在心存怜悯,心一软,也就把这人家的弃狗带回了家。
④女儿自然喜欢,还专门为它起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拉克。
⑤可拉克进了家,李斯的妻子便发现这狗其实很特别,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贵气。洗澡,它拼命挣着不愿洗盆浴,犟着偏要洗上淋浴才舒坦,况且近不得低档的洗涤品、喷点普通的香水还老打喷嚏、一换上名贵的香水,它就跟你耍嗲。拉屎呢,它自个会像模像样地蹲在抽水马桶上,如是洗手间关着,它宁可憋着满屋子转。睡觉呢,不是软和的床毯或沙发巾,它根本不睡。那吃呢,更是让李斯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店里买了便宜的香肠它嗅也不嗅,那牛奶,它也是尽挑口味可口的喝,最气人的是,自来水,它是滴水不沾的,就是纯净水,它还挑着喝呢。那贵气、那娇气、那挑剔,李斯自叹就是他们一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它这般。它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察言观色,整天变着法子讨主人们的喜欢,以至更宠它,更怜它。
⑥于是,李斯打电话给牌友刘渊,问刘渊:“知道不,这狗是谁家弃的,咋这般贵气,简直是腐败。”过了几天,刘渊那里还真有了回话:“说你知道?!市里的那个权力挺大的头头和他太太一起被人告发了,这狗原本是他太太的性命交关的宠物,平常时家里雇的人有一半时间就在伺候着这宝贝,这么由着性子宠着,不腐败才怪呢!
⑦一听说这个,李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他和妻子想从北方工作的城市迁回老家来,因为这位权力挺大的头头,不知托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送了多少礼,好不容易才把这天大的事给办成了。但李斯因此却倍觉得心里累得慌,而眼下却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更是不是滋味。
⑧于是,李斯跟妻子女儿商议说,把那狗远远地送人吧。为了不再能看到它,李斯开着车,带着它到了郊外一处朋友的鱼塘,骗下拉克。鱼塘上原本有几条草狗,突然见到了这条陌生而贵气的狗便狂吠不止,正当拉克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斯蓦然上车启动,而当拉克发觉自己再次被人遗弃时,便发了疯似的跟着李斯的车,凄叫着拼命追赶。
⑨看着拉克孤立无助的可怜模样,李斯几次心软,想停下车来,但一想起那贪得无厌的人,心一横,油门一加,便驾车飞驶而去,那再次被遗弃的拉克,便在后视镜中渐渐缩小,渐渐消失。
⑩李斯很快跟鱼塘的朋友打电话,央他把拉克唤回鱼塘,好生照料好它。朋友告诉他,那狗还在路边发呆,凄凄地叫唤着,那模样确实挺可怜的,但狗毕竟是狗,没人宠它照样能活着。
⑪半年过后,李斯在鱼塘边的草棚附近,见到了那条曾经被唤作拉克的沙皮狗。半年多来最大的改变,便是拉克竟然生下了一群怪模怪样的小狗。做了母亲的拉克,神圣而又警觉,而为了护卫那些小狗,拉克完全是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
⑫李斯见了,不由得生出一份同情来,叫了声“拉克”,可对于曾经献媚以博一爱的它,拉克现在竟是一副漠视的样子。李斯这才知道,那狗早已淡忘了他,早已淡忘了以前曾经贵气的生活习性,看上去它早已不需要名贵的洗涤用品、香肠、牛奶和纯净水,更不需要抽水马桶和柔软的被褥,它已经回到它的同类当中,它已不需向任何人献媚、乞求收留。而当李斯试图接近它,试图对它有所亲近,试图唤起它曾经有过的殷勤时,拉克竟然冲他大声吠叫,并护着其胯下的小狗们,并且越吠越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直到李斯退到远得再也不可能对它们构成威胁的时候,拉克才转为平静。
⑬李斯突然觉得,拉克已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尊严当中,早已不再需要奢侈、不再需要贵气、不再需要娇气、甚至不需要因此而低三下四、死皮赖脸、竭尽谄媚之能事,真正活出了狗的骨气。
(选自《金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这条狗被称为“腐败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说这条狗娇气挑剔,生活腐败;另一方面是映射这条狗的原主人生活腐败奢侈。这就使得小说的批判意味更加浓厚。
B.当李斯在朋友的鱼塘再次看到克拉并试图接近它时,它对李斯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此情节意在表明李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C.作品详细描写了狗在李斯家里的生活习性,这和半年后李斯又一次在朋友的鱼塘见到它时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外部生存环境对狗的习性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D.这篇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条狗不平凡的经历,以狗的命运来暗喻人的命运,以此来突出小说讽刺和批判的主题。
【小题2】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条狗的经历作为叙事中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朝来不知疲倦的雨,只是落,只是落;把人人都落得有点疲倦而厌烦了。

各人在下课后左右无事耍了,正好到电话处去找朋友谈天。那方面若是一个女人,自然是更有意思!

叫来叫去,铃儿时时刻刻是丁丁当当嚷着的。

电话器死死的钉在墙壁上,接线生耳朵中受惯了各方催促,铃儿又是最喜欢热闹的一件东西;所以都还不生出什么脾味来——就中单苦了大耳朵号房。

他刚把一个洋服年青儿的胡子后生从四舍十三号找来,眼见那后生嘴巴对着机子叽叽咕咕开合了一阵,末后象生气似的样子,霍地挂上耳机走出去了。休息还不到十口气那么久,墙上那铃儿又丁丁地在同他打知会。

“喂,你是哪——这是农业大学。……咸先生罢?你贵姓?喔,喔,又找他来?是,是,”他把耳机挂到另一个钉子上去。

从响声沉重中可以看得出他被人无理麻烦的冤抑来。这冤抑除用力的挂耳机外,竟也无从宣泄。“又是咸先生!”他还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自己能够听到的话。

这本来可以随意扯个谎,说找不到,就完事了。但他是新来这里不久的人,虽然每日里同到专司收发信件那位崔哥一起歇宿吃饭,还学不到这些可以偷闲的事。而且,自己一想到月前住在同乐春每日烧火,脸上趋抹刺黑,肚板油刮得不剩什么时的情景,责任心登时也就增加起来了。少不得又举起那只左手来,(因为如今是穿长衣,所以右手失了空间。)挡拒着屋檐口上掷下来的大颗大颗雨点儿,用小步跑到四舍去找那年青的胡子后生。

桌子当中摆着那一座四四方方的老钟,一摇一摆,象为雨声催眠了似的,走得更慢更轻了。钟旁平平的卧着那一本收信簿,也象在打磕睡。靠着钟身边挨挤极近的一个小茶杯,还有大半杯褐色茶水,一点热气都没有。……他眼睛看到那后生对着耳机笑笑嚷嚷,耳朵却为门外雨声搅着,抽不出闲空来听那后生谈的那么浓酽倒了的,究竟是些什么话。他便觉得那后生但对着耳机大笑,真是无聊。

后生又出去了。

当那后生从他身边过去的当儿,洋服裤子擦到他正垂着在胯骨边的左手时,随着有阵怪陌生但很好闻的气味儿跑进了他的鼻孔。他昨天到消费社时,曾见到那玻璃橱内腼腆腆的躲在橱角上,手指头儿大小的瓶儿;瓶中贮的什么精。——这时的气味,便是那瓶中黄水水做的,他自信没有猜错!

这气味使他鼻子发痒,有打个把喷嚏的意思。不由得他不站起身来随同那后生走出门外。

雨还是不知疲倦,只是落,只是落。瓦口上溜下来的雨水,把号房门前那小小沟坑变成一条溪河了。新落下来的雨点,打成许多小泡在上面浮动,一刹那又复消失。一些小小嫩黄色槐树叶子,小鱼般在水面上漂走。倘若这些小东西当真是一群躼麻哥鱼崽,正望着它们出神的他,不用说早就脱了鞋袜,挽起袖子,自告奋勇跳下去把它们捉到手中了。——这好象它们自己也能知道本身不值价,不怕什么意外危险事到头!不然,眼看到大耳朵在那号房门前站着,痴痴地把视线投到它们一举一动上面来,为甚还是大大方方的在水上漂来漂去?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三日于窄而霉小斋

(选自沈从文《鸭子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时时刻刻丁丁当当嚷着的铃声,表现了电话之多,也给沉寂的气氛带来了一点欢快。
B.接线生把耳机重重的挂到钉子上去,表现了他被那些无理电话搅扰的烦闷。
C.写胡子后生身上的香水味,表现出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D.“趋抹刺黑”“肚板油”“黄水水”等方言、口语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小题2】分析小说首段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接线生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权

孙春平

吴老太到三亚有好几年了。每年11月初南下,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回东北去,被人称作候鸟一族。吴老太患有肺气肿,以前每到冬天,就觉得气短,听人说海南冬天暖和,还没有雾霾,便坐火车跑来一试。这一试就上瘾了,那口气一下就吸到了肺窝最深处,甜甜的、润润的,连吐出去都觉不舍。

当然,当候鸟也需有本钱。要住房,还要坐飞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人家腰包厚实的,在海南买了房,飞到落脚处便有了巢,好比去年来过的老燕子。可吴老太没这种方便,穷候鸟必须精打细算。吴老太退休前在一个国营煤矿管矿灯管三十多年,后来据说是资源危困,退休金两千元不到。老伴过世得早,活着时是矿工,矿难后只见了骨灰盒,还有一笔抚恤金。那笔钱后来给儿子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不然,只怕儿子连媳妇都娶不上。

穷有穷的活法。吴老太买不起房,那就租,租也不敢去正规小区,太贵。她是去城中村。当地村民等着拆迁,早把房子盖得密密匝匝。但便宜啊,一月几百元钱就说下来了。飞机票贵,咱坐火车,睡不起卧铺咱坐硬座行不?刚来三亚时,吴老太还曾去住宅小区翻过垃圾箱,她想把租房的钱翻出来。但那活计只干了三天,房东不干了,说院子本来就小,不可再堆放纸壳易拉罐。吴老太想想也是,歇了手。

但处处节俭的吴老太对生活也不是完全不挑剔。比如谈租金时,她对房东说,这个屋能挡风遮雨就行,空调冰箱啥的我也不要,但没电视却万万不可。我岁数大了,觉轻,夜里睡不着就得看看电视。这一点你要是办不到,那就再少要点租金,我自己想办法。房东在地心转了两圈,总算点了头。

但是,新年后一天夜里,吴老太正在看韩剧,突然电视机啪的一声,黑了屏幕,她起身摸电视上的键子,挨个按,又按遥控器,都毫无反应,便确信电视机坏了,第二天一早,吴老太对驾电动三轮车要去码头上倒卖海鲜的房东说:“我屋里的电视坏了,你给看看吧。”房东指指已见白的天空说:“我去晚了就什么货也抓不到手了。晚上再说,行吧?”

入夜时分,房东回来了,手掐遥控器摆弄一阵,又打电话找来了电视修理师傅,师傅把电视卸下来,开腔破肚,说什么配件坏了换零件不比换电视省多少钱。房东说:“大姨看到了吧,我可不是不给你修。”吴老太气哼哼地反驳道:“电视是你家的,怎么是给我修?我只要求你放在我家的电视能有影有声。”

房东没敢再说什么,却也再没给吴老太什么承诺。

那一夜,吴老太越发无眠,在床上烙了半夜饼。听隔壁的动静,极安静,前几天女主人带孩子去了乐东县乡下,老妈病了,去侍候,只留了男主人一人在家。男人兴许真是忙乏了,回家后便睡。天快亮时,听房门响,估计房东又要出发了,便急着跟出去,说我不管你今天忙什么,晚饭前必须给我弄回一台电视来。房东赔笑说:“大姨饶了我好不好,一家人还等我挣俩钱过日子呢。”吴老太还想说什么,房东已驾起三轮车,风一般远去了。

那天,吴老太在街区上遛弯儿,捡回一根粗铁丝,又用石块在两头砸出两个圈。吴老太的打算是,今夜房东要是再耍赖,夜里就用这铁丝和房门锁头将他的三轮车扣在小院里的芭蕉树上,明早我看你再怎么跑。没想,当夜,房东似乎未卜先知,人回来了,小院里却根本没见三轮车的影子。吴老太好不容易又熬到黎明,隐约听到房东蹑手蹑脚,急忙起身。房东见状,撒丫子便跑,气得吴老太喊:“你是兔子呀?站住!”

房东还是跑,穿过幽暗的胡同,到了车水马龙的迎宾路上。回头看,吴老太竟远远追上来。房东怕吴老太使出人盯人的战术,哪还顾得看路灯,横穿街道直奔隐在对面树丛中的三轮车。没承想一辆红色摩托闪电一般冲过来,房东躲闪不及,扑通一声摔倒在路心。

那天,真是幸亏吴老太紧跟在身后。吴老太眼见房东遭了车祸,急冲到路上,站在路心对着来往的车辆拼了命地摇动双臂,拦住了疾驰的过往车辆,又呼停了一辆出租车。

房东醒来时已在医院病床上。正等在床前准备核实情况的交警对他说:“听医生说,你身体的问题不大,皮肉伤,只是头部着地,受了脑震荡,休养几天也就恢复过来了。我们已追查到企图逃逸者。要说责任,我看主要还是你,你怎么能横穿街道呢?今儿多亏了这位大姨,不然,你要是遭遇到二次伤害,那可就惨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那是极有可能的,我想想都替你后怕。”

房东忙对仍守在床前的吴老太说:“大姨,从今往后,只要你来三亚,都住我家,连吃带住,我分文不收。你是我的亲姨呀!”吴老太嘴一撇,回道:“少扯用不着的,住房交租,天经地义。我只盼你养好伤,回家后快点让我看上电视就行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插叙笔法简洁地交代了吴老太作为“穷候鸟”的家庭背景,这为下文写吴老太在三亚租房、翻垃圾箱等情节做了必要的伏笔。
B.吴老太要求换电视,房东百般推脱,就是不给更换,可见房东的吝啬、耍滑头、不厚道,作者刻画这一市侩形象,意在批判城市文明的痼疾。
C.小说通过交警之口交代了房东遭遇车祸的结局,突出吴老太对于房东的救助之恩,这为之后房东对吴老太态度的转变起到铺垫作用。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吴老太客居三亚时的维权故事,客观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状貌诸如“雾霾、城中村、拆迁”等。
【小题2】请以吴老太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结尾能否删掉?为什么?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以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飘浮起来,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二婶:“下甸子打草去啦。”

村长:“啥时走的?”

二婶:“小半个月啦。”

村长:“回来过没?”

二婶:“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村长:“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上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着大盖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扇动了一下,睫毛眨动起来。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人面颊的褶皱,在沟沟汊汊里恣意流淌,一会儿,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我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老人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脸都成了高粱叶子色,可是心还是那么嗵嗵地跳。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把饼背走,先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儿眨动几下,站在面前的的确是顶子。

娘,顶子憨憨地叫一声。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娘,快给我点儿吃的。

老太太就把口袋搬到了他的面前,说这里有饼,你吃吧,我再给你煎俩鸡蛋。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和煎鸡蛋,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顶子:“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

(选白 2006 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分条陈述。
【小题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老实吃名菜
李德泽
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
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
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也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
局长对读高中的儿子说:“我没有空闲。你就陪爷爷到城里各个地方去逛一逛。爷爷老了,你把钱管好。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于是,孙儿陪着杨老实逛街。中午,孙儿牵着爷爷的手,走进一家名菜大酒楼,在豪华的餐厅内入坐。服务小姐走来递给一本名牌菜谱说:“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
孙儿就说:“爷爷,你喜欢吃啥就点啥,我付钱就是了!”杨老实翻开菜谱一看,感到菜名很新鲜,一连点了5个菜。
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就端菜上桌。杨老实一看,顿觉奇怪,就指着一个个细瓷盘子问是什么菜名。服务小姐也就指着一个个盘子甜甜地做了介绍。
杨老实终于明白:“母子相会”,原来是凉拌的煮熟黄豆铺底,上面放着豆芽。“小二黑结婚”是在盘子里放了两个剥去黑壳的皮蛋。“青龙卧雪”是盘子里装点白糖,上面放一根青黄瓜。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居然是红烧猪蹄,然后在四周镶一圈香菜。“一国两制”竟然是一盘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杨老实望着菜,默然沉思:这些东西,也不过是我们乡下常吃的东西而已。城里有文化的人真聪明,取些怪好听的名字。
服务小姐又送来一瓶酒,开瓶盖倒了两杯,放在他俩的面前,然后飘然而去。
孙儿一边给爷爷拈菜,一边劝爷爷喝酒。杨老实喝了两口酒,感到不舒服道:“这是什么酒?怎样像潲水味呢?”
孙儿笑着说:“爷爷,这是名牌啤酒,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
杨老实拈菜入口,皱着眉说:“这菜也少,味道也不合我的口。”
孙儿接上话:“爷爷,如今不像以往那些年成了,图多填肚子。现在好多人都讲究玩味了,还都讲究档次哩!你多吃几次,习惯了就合口味了。”
酒毕。孙儿说:“爷爷,再吃碗名牌‘羊拉面’吧?”
杨老实心想:羊怎么拉面呢?稀奇。又是啥鬼名堂?我得看看。想到此,他就答道:
“要得。”
孙儿叫来服务小姐,立马就端来两碗“羊拉面”。杨老实用筷子一撬,竞没有一片羊肉,直问服务小姐是何道理。小姐灿然一笑说:“做面条的师傅姓杨。杨师傅有一手做面条的绝技,在食品技艺大赛上获过金奖,已成名人。以名人作广告,就将面条命名为‘羊拉面’喽。”
杨老实听完,叹了两口气:“唉!唉!真会骗人。”
吃罢。杨老实看见孙儿摸出三张100元钞票,买单结了账。他一下子头昏眼花,惊呼:“怎么这么贵哟!我们乡下要卖好多谷子才够哟!”
孙儿劝道:“爷爷,你辛苦一辈子,爸让你享受享受!”
杨老实愤然道:“我再也不来享口福喽!真是‘名菜’宰我们乡巴佬没商量。我还是回乡下去吃原汁原味的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局长儿子开着小车接老人进城享享福,要报答养育之恩,可老人来后,局长却说白己没空,实际上这是一种托辞,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孝心和亲情。
B.小说塑造杨老实人物形象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使形象更为立体、饱满。
C.小说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如“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 “怎么这么贵哟”等,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民族特色。
D.小说最后以“杨老实愤然”作结尾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E. 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杨老实的“老实”和城市人的“聪明”、儿子的初衷和拙劣的结果、杨老实的高兴而来享口福和最后心的煎熬等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小题2】小说交代杨老实对于五道名菜的顿悟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杨老实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立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对于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也有人认为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