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018年11月8日电,记者魏梦佳)为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今年,北京计划建成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在百姓身边“见缝插绿"。

北京西城区地块紧张,要在“寸土寸金”的地块上实现绿地增长,非常不易。东福寿里口袋公园原是违建用地,环境脏乱,通过拆迁腾退、绿化改造,建成了公园。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紧邻居民区,为附近百姓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让人们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以前胡同附近没什么休息聊天的地方,现在有了小公园,大家没事就坐在亭子里聊聊天,感觉很随意。”东福寿里胡同居民吕先生说。

经过多年建设,北京市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提高至16.2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山区绿屏、平原绿海、城市绿景的生态景观。

材料二: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口袋公园是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远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中高楼越来越多,间距越来越小,也更为模块化,城市中的口袋公园及其它小型开放空间作为景观干预也因此变得更为重要。

城市景观中看似无足轻重的一块空地或废弃空间,蕴藏着为社区创造正面影响力的巨大潜能。诀窍在于必须了解并确定这些空间的价值,利用好对社区最具意义的元素,找到人们最渴望的东西。

口袋公园作为“袖珍公园”,可以利用建筑间的空地、无法被纳入建筑的角落、狭窄的巷弄及街角空间、不同规划区相接的剩余空间或是错过经济繁荣时期的新空间,形成独特的公园类型及公其设施,将这些空地联系起来,在功能上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键纽带。让人、场所及自然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

不论是小憩、晨练,玩耍还是社区聚会这些小型空间都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设计口袋公园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如何使这些空间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更多功能。

作为社区中心,有的口袋公园努力修复景观,河道或社区,有的则可以传达文化价值,为艺术、娱乐、探索及学习提供场地。

多数口袋公园经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而个别却是无心插柳而成,是自生或短暂的。它们“软”“硬”设施兼备,有的明确设置了功能,有的则没有,这些口装公园毋庸置疑是社区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对社区具有意义及影响,是因为使用、需要,欢迎并热爱着这些空间的正是当地社区。作为景现设计师,如想要协助这些城市口袋公园获得成功,就必须一直重视这一关键要素。

(作者;Angus Bruce,全球景观设计负责人)

材料三:

2018年乌鲁木齐将继续大力推进“地变绿”工程,打造城市绿脉,新增、改造绿地1.3万亩,新建小游园100个,小绿道8条,创建花园式单位20个,加大公园绿地建设改造力度,力争使乌鲁木齐绿地率提高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1.5平方米。

对于乌鲁木齐鲁这样一个水资源不够丰富的城市来说。“地变绿”绝非易事。不过,一系列节水措施出台,结合中水回用(将小区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绿化、浇灌等方面),有效解决了近年来绿化工作中的一些难题。

(摘编自 亚心网)

材料四:

如今,口袋公园见縫插针地在各地“疯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两年紅极一时的共享单车。在共享单车推广的初始阶段,曾出现过盲目跟进的一窝蜂现象,最后造成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成灾”。有不少地区为了使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数量达标,仅仅在路边或者巷子里放几盆鲜花,种几串葫芦或几棵树木就称为口袋公园:或者有些地区完全模仿照抄其他地区成功案例,形成“千园一面”的景象。如此一来,不仅让口袋公园成为“面子工程”。也降低了百姓对它的兴趣和期望,不利于长远发展。

口袋公园虽小,但仍是公园。既然是公园,就需要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口袋公园只有永葆美丽“青春”,才能长期地为喧哗的都市提供一个个安静的城市绿洲。

(东楚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变小的影响,口发公园的设计要利用好空间最具意义的元素,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需求。
B.口袋公园虽然小,但功能丰富,其所形成的独特公园类型及其公共设施,会让人与场所及自然之间产生联系。
C.口袋公园经过规划和设计,设施齐备,能为艺术,娱乐、探索及学习提供场地,进而传达文化和历史价值。
D.要让口袋公园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热爱,设计者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口袋公园能对社区产生积极的意义及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口袋公园能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力度,通过拆迁腾退、绿化改造等方式,建设口袋公园。
B.城市小量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设计口袋公园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使这些空间在各层面上实现更多功能。
C.乌鲁木齐“地变绿”工程虽非易事但却解决了市绿脉起到了一定作用。
D.有些地区口袋公园的建设模仿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让口袋公园成为“面子工程”也降低了人们对它的兴趣和期望。
【小题3】我国口袋公园建设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6: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节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同时“我”也是小说中祥林嫂故事的唯一批判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通过“我”的视角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B.四婶不让祥林嫂动祭具与祥林嫂捐不捐门槛无关,她仍然认为祥林嫂是再嫁丧夫的女人,败坏了风俗。
C.选文中“我”对祥林嫂何时成为乞丐的猜测,表明“我”对此确不知情且毫不在意。
D.“以形写神”本为画技,是指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形象,通过形来写神,而鲁迅先生的语言隽永洗练,善用白描,亦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小题2】画眼睛是本文刻画人物突出的艺术手法,请问选文共有几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体现了祥林嫂内心世界怎样的变化?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而有力度。
B.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C.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作者认为,黄宗羲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