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老谈的江湖

张虎生

与老谈的结识,场面有点另类。一日路过古董市场,信步斜入,不料晚了,唯见边角处还剩一中年男子,守着个报纸大的小摊,孤零零的模样。倒是他的头发,象牙一样的白,半尺那么长,在八月黄昏的热风中,一阵阵地扬起,有点意外的醒目。

我向前时,他突然叫住我,声音很轻,有点含混:“买下这串念珠吧,就20。”他悄然竖起两根指头,同时隐隐约约的,一丝酒气飘了过来。细聊起来,得知眼前这位衣着有点落拓的谈先生,并不是做买卖的熟手,那串念珠,他花了15块的本钱,熬了一整天,也没卖掉。举着一个酒瓶,老谈讪笑道,“就挣顿酒钱”。那个扁扁的酒瓶是装二两五二锅头的,当时也就三五块钱。我收下念珠后,老谈顿时松快了许多,“还有点东西,有兴趣,你就看看,买不买没关系”。他抬起身,打开当作小凳的木盒,木盒一尺见方,塞得满满的,竟然全是印章。“你刻的?”我有些惊异,老谈轻声“嗯”了下,脸上浮起些许红晕。带着疑惑,我一枚枚地端详。印文镌篆的功力相当不俗,布局走刀,既守着端庄矜持,又稳中求变,疏密收放,甚是老到。

后来成了朋友,方知老谈篆刻的资历很是高深,是南京印社的早期会员,与他同期的,不乏响当当的大名家。人家的行情,一方印,硬是5000起步。反观老谈,就便宜到家了,开价二三百,机灵的买主,当然还得杀杀价。我问他是否搞这个专业,老谈眉眼微蹙,依旧低声悄语地说,“副业,副业,”然后又添上一句,“专业也是操刀,不过是把大刀”。听了这话,再瞧瞧眼前这位神态弱弱的老夫子,我一时惊诧莫名。被我催逼,老谈断断续续地道来:念初中时,父亲亡故,他十几岁就顶职进了肉联厂,一直到下岗,始终专业杀猪匠一名。说起这些,老谈慢悠悠的,云淡风轻的坦然。

老谈的中餐,一律就在摊前。惹人注目的,是老谈与酒菜之间那种难言的微妙。一个中午,摊子跟前,老谈照例摆出一壶一盅,几个小菜,抿上一口,细细地嚼着,渐渐的,面颊微酡了,话头也密了起来:你们插队吃不上肉吧,我倒是整天泡在肉窝子里。实在饿了,刚出锅的油渣,又酥又软,抓一把,三口两口大嚼一番,那才叫个油水……我还沉浸在他描摹的胜景中,他又连连自嘲道:“油渣青春,油渣青春,根本不值一提。”

确实,虽油水丰厚,老谈却不甘肉食,早早迷上了篆刻。乔布斯说,“你须寻所爱”,而这位杀猪的老谈,早就践行了一步。他秉性勤奋,又拜得名师,一块冷硬的石头,一番心思过后,古老的艺术之花,就在手指间,一朵接一朵地绽放开来。在那文化贫瘠的年岁里,这无疑是一份精神的膏腴,老谈的心,因此而愈加柔软,愈加丰厚。

世事难料,他50岁时,肉联厂被卖掉,老谈猛地跌入下岗大潮。空荡荡的手里,只剩一把刻字刀了。可他迂腐,奉行着艺术至上的圭臬,羞于卖印换钱,只好到处找些零工做,又无法专心治印。我一再劝他放下:“人家齐白石能卖画,你为什么不能卖印?以一己之长挣钱,你的艺术才有可能续命存活。”

又几年过去,现在老谈的印章,已经成了古董市场的一大卖点,生意不错,价格却一直没涨。遇到懂行且对他的道行啧啧称赏的,老谈就会喜不自禁,当场开上一堂洋洋洒洒的篆刻课。也有喜欢然而缺钱的穷学生,期期艾艾地舍不得走,老谈见状,爽快对折,半卖半送,附赠若干小窍门。资本当道,难免有心人把老谈当作潜力股,提出诸如工作室之类的待遇包装,老谈却从没应承。也许,大凡遭遇过失业的人,心里不免还留着隐痛,但我想,年届耳顺,尘埃落定,老谈已经寻得了那份手是自己手脚是自己脚、自己领导自己的自由自在。一天两遍酒,一日一方印。不求闻达,但愿无忧。江湖深阔,老谈仅取方寸;刻印换钱,老谈从不逾矩。

老谈的江湖,就这么大。

(选自2017年3月《新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老谈”什么样的心理?
(1)老谈轻声“嗯”了下,脸上浮起些许红晕。
(2)老谈眉眼微蹙,依旧低声悄语地说,“副业,副业,”然后又添上一句,“专业也是操刀,不过是把大刀”。
【小题3】文中为什么多处写到老谈刻的印章?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0:3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琴童

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买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然,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咬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手指的长短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鞠躬致谢时,双手笔直下垂,她举起特意买来的望远镜,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根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还看到和听到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她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天,但这无关紧要。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是否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根令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面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一两万开支,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按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钢琴,要好几万,她咬咬牙,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挪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间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楼梯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爬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爬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床上厕所,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她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金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特意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女儿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即将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课成绩,尤其是某一课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品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为了女儿成才,花两个月的工资买最贵的钢琴演奏会门票,宁愿缺房子首付款也要买最贵的钢琴,说明她是中国式父母的典型代表,一心一意为孩子付出。
B.姥姥的耳朵抗拒岚岚的“爬音”,她吩咐用棉花塞耳朵;姥姥起床上厕所被钢琴绊倒,她还不准她告诉岚岚,这些细节写出了她毫无原则,是非不分。
C.小说先写她看到了钢琴家在演奏会上的风光和钢琴家背后的数十万收入,后写她为了女儿的钢琴之路可谓孤注一掷,旨在凸显当代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
D.小说写钢琴老师通过观察她女儿纤长的十指来招生,并推荐她买钢琴去给女儿练习等细节,可以看出钢琴老师的培训是量体裁衣。
【小题2】为了能让女儿成为琴童,她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都在强调数学得100而音乐不及格?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匠铺

马宝山

①那时侯,冯氏铁匠铺没名。冯铁匠不打钉,不造镰,不锻钎,不铸犁。冯铁匠专给驴马骡挂掌。冯铁匠最拿手的是使马绊子。客家要挂掌,牲畜拴到冯氏铁匠铺门前的木桩上,冯铁匠手端半瓢苞米粒儿送到牲畜嘴边,另一只手在它身上搔痒。那生灵嘴里吃得香,身上搔得舒服,却不防被冯铁匠猛地一个绊子按倒在地,膝头压住脖颈,从腰间抽出一节绳索在四蹄上结了死扣。接着刮蹄、配掌、挂钉。牲畜的主人一袋烟还没抽完,冯铁匠的活利落脱手了。那新挂掌的牲畜站起身抖出一身的威仪,四蹄生风,踏出一路清脆。

②多烈的马、多倔的骡,冯铁匠只要一个绊子,就没有绊不倒的。

冯铁匠从小练就一条神腿。

④小镇南街竖起一座炮楼,里边住着四五十皇协军和一小队日本鬼子。小鬼子队长吉田喜欢摔跤,炮楼里几十号人摔个遍,没对手就到小镇街上找。见到身强力壮的汉子就拦住:“哟西,摔跤的有……”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扯着胳臂就摔。赢了,叉开腿一站,让摔输的人从他胯裆里钻过去。

⑤一天,吉田在冯氏铁匠铺门前拦住一个乡下汉子摔跤。赢了又要叫乡下汉子钻他的胯裆。乡下汉子不从,被吉田一阵踢打。这时冯铁匠走过来问吉田:“摔输了就钻胯裆?我替他钻!”说完趴下身子从小鬼子的裆下钻了过去。在一片唏嘘声中,冯铁匠慢慢站起身,立到吉田面前,煞了煞腰带,拽住他的胳膊,脚下猛地一个绊子,将吉田啪地摔倒在地,扶起来连着又使两个绊子,摔得小鬼子吉田鼻青脸肿,赢得满场喝彩。冯铁匠抱住膀子叉开腿,做出让吉田钻裆的架势儿。在冯铁匠淋漓的大笑声中,吉田脸上憋出猪血似的紫红溜出人群。

⑥几天后,小鬼子吉田从保定城请来一个叫大雄的摔跤手。听说大雄在入伍前是日本北海道的职业摔跤手。大雄与冯铁匠要一决雌雄。

⑦场地就圈在铁匠铺门前。第一回合摔了个平手,都摸了一下对方的招式。第二回合,冯铁匠输了,第三回合冯铁匠也输了。又摔两跤,冯铁匠的那条神腿都没用上。吉田拧出一脸淫笑,逼冯铁匠去钻大雄的胯裆。大雄摆手不让,要冯铁匠喊一声“日本万岁”就饶他。

⑧冯铁匠额上青筋暴突,忽然从墙角抱过一个石磙,将一条腿搁在铁砧上,双手高举石磙,“咔嚓”一声,砸断了那条神腿,晕厥倒地。

⑨大雄脸上一阵抽搐。吉田令人打来一桶冷水,泼醒冯铁匠仍逼他喊“日本万岁”。

⑩此时场上围观者众,极肃穆,肃然盯住冯铁匠拖着鲜红如旗的腿,一步一步爬到大雄面前。大雄退一步弯下腰欲将这位铁汉子扶起来,却被冯铁匠一手甩脱。大雄又后退三步,摘下军帽深深地给中国的这位铁汉鞠一躬,然后拉着吉田慢慢退出人群。

⑪半年后,冯氏铁匠铺又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震得满街铿锵。冯铁匠单腿独立,站在铁砧前,打钉,造镰,锻钎,铸犁。

⑫炉火纯青,映得冯铁匠通体紫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体用顺叙的手法叙述冯铁匠和日本鬼子吉田、大雄之间的故事,冯铁匠的形象立体而感人。
B.小说中大量使用短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使读者从语势上感受到小说富有震撼力的主题。
C.第三段独句成段,紧承上文,进一步突出冯铁匠的神腿,衬托出下文他砸断腿的决绝的勇气。
D.大雄被“围观者众,极肃穆,肃然”的情形所震慑,于是“鞠躬”, 然后“拉着吉田慢慢退出人群”。
【小题2】小说在高潮中着力刻画了冯铁匠的哪种性格品质?主要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反复铺陈冯铁匠的“神腿”之“神”,可文末“神腿”不仅败了,冯铁匠还亲手用石磙砸断了它,像这样看似“矛盾”的构思文中还有多处,请另外找出两处并分别简析这样处理的好处。

同类题3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选自《中外读点》)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生活有朴素的愿望和追求的人。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维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尊严。
B.“父亲”在儿子表示怀疑的时候,“便略低下头”“急了”说明他“自尊”,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掩饰正是父亲“自欺欺人”的表现。
C.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这“异样的情绪”是姐弟俩对父亲曾经自欺欺人的蔑视。
D.父亲对太阳岛梦想从向往、追求到自欺、满足的全部经历,“我”亲历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使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观、真实。
E.第一人称“我”通常能使小说的情节、人物更具真实感,以“我”观小说主人公, 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
【小题3】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遍地战壕
季明
那时候,老兵还是个十七岁的新兵。
到了部队,就开始挖战壕,这活儿累,黄土还行,若遇上山石地,就受罪了,一镐下去,只刨出个鸡蛋大的白印,虎口却震得发麻。老兵手上满是血泡,泡起,磨破,再起,最后成了老茧。
对此,老兵很有意见,当兵,练好枪就行,他是来杀日本鬼子的,不是来卖苦力挖水渠的。老兵认为,挖战壕,其实就是挖水渠。
老兵就开始消极怠工。
战壕挖好后,连长要检查。连长是东北人,黑大个儿,挎着把盒子炮,每走一步,那盒子炮就会荡起来,然后,“啪嗒”一声,又拍打在屁股上,仿佛一只破拖鞋,不停地拍打着光脚板儿似的。一听见这声响,老兵就知道连长来了,赶紧抬头、挺胸、立正,笔直地立在自己挖的战壕旁。
连长步子很慢,双手别在身后,握着一把小工兵铲,一上一下地晃悠。连长看见老兵敷衍了事挖出的战壕,火苗“腾”地蹿上来,脸就更黑了,抡起小工兵铲,在老兵头上“咣咣”地敲。
“你个瘪犊子,找死啊!”连长骂。
老兵戴着钢盔,工兵铲拍在上面,脑袋不痛,但那“咣咣”声,却震得两耳嗡嗡响。老兵不服,大声说:“长官,俺是来杀鬼子,不是来挖水渠的!”
连长愣了一下,绕着老兵转了两圈,说:“吔——小王八犊子,来杀鬼子啊?要是没了命,咋杀?”
连长揪着老兵的耳朵,一指战壕,吼道:“战壕是保命的,记着,它,就是你的命,重复一遍!”
老兵“啪”地一个立正,就吼:“战壕,是俺的命!”
接下来,老兵只好认真地挖战壕,没办法,工兵铲拍在脑袋上的滋味,不好受。战壕挖成后,还要掏防炮洞。
跟鬼子干了一仗后,老兵就发现连长的话,是真理。那天,鬼子开始进攻了,连长观察了一下,大声地喊:“防……炮……啦!”
连长声嘶力竭地喊:“防……炮……啦……”
在连长的吼声中,士兵们抱头鼠窜,纷纷钻进防炮洞,瞬间,鬼子的炮弹就铺天盖地砸过来,接二连三地爆炸,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老兵哪见过这阵式,抱头缩在防炮洞里,筛糠一样抖。
炮声一停,连长立马跳出去,喊:“上战壕!玩……命……啊!”
连长又声嘶力竭地喊:“上战壕!玩……命……啊……”
老兵没有出去,抱头缩在防炮洞内,抖成一团。
鬼子的进攻被打退了,连长冲过来,一把将老兵提溜出去,抡起工兵铲,在他头上“咣咣”地敲,骂:“王八犊子!”
连长一边敲一边骂,敲一下骂一句王八犊子,半晌,才喘着粗气停下手。老兵蹲在地上,两耳嗡嗡响,也不知是炮震的还是连长敲的。
连长吼:“站起来!”
老兵趔趔趄趄地站起来,连长揪着他的耳朵,一指战壕,吼:“这里不是乌龟壳,它,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重复一遍!”
老兵立正,就吼:“战壕,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
几仗打下来,老兵就记住了连长的话,战壕,不仅保命,更是男人拼命的地方。于是,他在连长“防……炮……啦”的呼喊里,进防炮洞;在“上战壕!玩……命……啦”的吼叫中,跟鬼子拼命。
战壕,一条条地挖,仗,一场场地打,身边的兄弟一茬茬倒下,新兵们又一茬茬补进来,老兵就真的成了老兵。
跟鬼子一路打下去,天南地北,到处都有老兵挖的战壕……
许多年后,九十多岁的老兵,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一处战场遗址,这里战壕犹存,只是淹没在荒草丛中。
拨开荒草,老兵下到战壕里,突然发现有一个防炮洞还在,他弯下腰,艰难地钻进去,静静坐着,倏地老泪纵横,他想起了连长。
连长就牺牲在这处战场,那天,鬼子的炮击开始时,几个新兵吓傻了,站着没动,连长冲过去,一发炮弹就落在了他的脚下。
老兵看见,在爆炸中,连长消失了,只有那把工兵铲飞在空中,车轮般翻转着,然后,落下,笔直地插在地上……许多年来,这把工兵铲,一直在老兵的脑海中翻飞。
老兵走出战壕,站在山坡往远处眺望,恍惚间,枪炮声在耳边响起,硝烟和那把翻飞的工兵铲,又在眼前浮现,于是,他握紧拳,深吸一口气,学着连长的样子,大喊一声:“防……炮……啦!”
四面群山荡起阵阵回声:“防……炮……啦……”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开篇,巧妙引入战壕的故事,在娓娓叙述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体现出高妙的艺术匠心,也使小说带有沧桑感。
B.小说描写简练而传神,如描写老兵挖战壕的情形,虎口“被震得发麻”,手上“满是血泡”,为下文写他因不愿吃苦而消极怠工做了铺垫。
C.从对挖战壕“很有意见”到“发现连长的话是真理”,老兵的思想认识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他从战斗中获得了深刻的领悟。
D.小说以老兵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昔日战场,学着连长大喊结尾,将回忆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小说中的连长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连长揪着老兵的耳朵,其原因和目的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个老病号
美国利恩·朱格史密斯
三个月前赖沃顿小姐开始在一家诊所当护士,就她的记忆所及,三个月了,那三个老太婆极有规律地每周来两次。只有当她们紧挨着坐在一条长凳上,伸出青筋暴突的老腿时,她才能把她们一一区别开来。她们咯咯傻笑时,门牙缝清晰可见;每人都从破旧的帽檐下漏出一绺灰黄的头发,每人都穿着污渍斑斑、宽大的罩衫,每人的腿上都生有同样的毛病。
在诊所里面,三个老太婆却像亲姐妹一样,她们一起向新来的病人问这问那,给他们忠告。只要医生在诊所里面,她们就毕恭毕敬地沉默着,除非他讲他那古板的笑话或呵斥她们时,她们会立刻咯咯傻笑起来。无论医生说什么,都能引起她们驴鸣似的笑声。
今天早晨,三个老太婆最早走进四号诊室,在长凳上挨个坐下。每当赖沃顿小姐叫外面的病人到四诊室,她们的眼光就会一起转向诊室的门。
一个脸色苍白的女人抱着一个又哭又闹的婴儿走进来,把绿色号码牌交到四诊室,在她们对面坐下来。贝茨太太问孩子的母亲:“她生了什么病?”法蕾尔太太和加费莉太太以当过母亲的眼光打量着婴儿。
“她的手臂感染化脓了,不吃东西。”母亲摇着啜泣的婴儿。
“给她吃蜂蜜和茶。”加费莉太太说。法蕾尔太太说:“你要——”
“这里谁是医生,你们还是我?”医生来了,“告诉我,你们什么时候想起取代我的工作?”
三个老太婆用食指按住她们痴笑的嘴唇,现在她们不再去理会那个生病的婴儿。
“还有谁要到四诊室?”赖沃顿小姐在走廊里叫道。
突然三个老太婆眼睛一亮,一个染金发的漂亮女人走过来,在她们旁边坐下来,样子看起来既甜蜜又成熟。三个老太婆看见她脱下丝袜,漂亮纤细的腿上只有一道两英寸左右的伤痕,皮肤比牛奶还白。
但是,加费莉太太不能再盯着她看了,因为医生的手指正按着她突出的静脉,她必须柔顺地望着他的脸:“你最好不要通宵跳舞,否则就好不了。”
三个老太婆高兴地咯咯傻笑起来。当医生检查贝茨太太的腿时,她脸上也绽出温顺的笑容。而当他走到法蕾尔太太跟前时,却皱起鼻子:“建议你自己去洗洗腿,让可怜的护士喘口气。听见没有?”
这次,三个老太婆驴鸣般的傻笑比任何一次都响。她们看见医生转向婴儿,都故意拖延着不让赖沃顿小姐给她们的腿上药,以便看看医生和那个染金发的漂亮女人。
“你有什么病?”医生问。
她对他迷人地微笑着。“我在楼梯上摔了一跤——我的房东居然不知道把房子里的楼梯弄得安全点——这儿受了伤。”她洁白尖细的手指指着擦伤的地方。
他仔细检查了伤口,低声对赖沃顿小姐交代处理意见,加费莉太太失望地准备离开她的座位。那个漂亮女人说:“严重吗,医生?”
“你受伤了,不是吗?”他讥讽地说。
三个老太婆又用那种熟悉的声调咯咯笑起来,可是声音很轻,她们怕被赶出去。现在她们的腿已经包扎完了。
“是的,”漂亮女人说,“可我想知道怎么对我的律师讲,假如——”
“哦,你的律师?”医生大笑起来,“我明白了,你想上诉。好吧,女士,你可以告诉你的律师:任何人不小心在楼梯上滑倒都要比你现在的伤口大。”
三个老太婆垂下头,僵硬的手指捂着嘴,控制住不让笑声爆发出来。漂亮女人的眼里闪出怒火。“我不明白为什么你用这种腔调说话。”她愤怒地说,“免费并不是我们不能被当人一样看待的借口!”
三个老太婆屏气凝神地等待着,她们的嘴唇做好了为医生的妙语而张开的准备,可耳朵里等来的只是沉默。她们满是眼屎的眼睛看着医生转过背去站在那儿。三个老太婆相互凝视着,低声低语,没有人笑。
她们一脸苍白和疲惫地站起来。在门口,她们被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堵住了。她们叫他专家医生。
“正是我需要的老朋友。”他清脆地喊道,转向医生,“她们都是静脉曲张吗?她们有趣吗?对我周五晚上的演讲有用吗?”
“我给你看她们的病历表。”医生说。
专家医生搓着手,“你们三位小姐周五晚上愿到我那儿跳舞吗?”他开心地高声道。
三个老太婆互相看看。那个染金发的漂亮女人的高跟鞋在地板上一路喀拉喀拉响过去。
“不!”贝茨太太沉重地说。
“不!”法蕾尔太太看也不看地说。
“不!”加费莉太太说,拉拉她满是污渍的绷带边,“免费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是人。”
接着,三个老太婆垂着头,一脸阴沉,步履艰难地走出去。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三个老太婆都带着破旧的帽子、穿着有污渍的罩衫,护士赖沃顿小姐只有看到她们的病腿时才能准确区别她们三人分别是谁,这说明了护士对三个老太婆的脸根本没有正眼看一下。
B.三个老太婆与抱着哭闹的婴儿的母亲搭话的目的至少有两个:一方面表现了三个老太婆对诊所的熟悉,有炫耀的意味;另一方面表现了三个老太婆在诊所无所事事,拿其他病人取乐。
C.最后一段描写了三个老太婆“一脸阴沉”的神态,这与前文她们的“咯咯傻笑”对比,再加上她们的动作是“艰难”,就真实地刻画了三个老太婆拒绝专家医生的邀请后的心理状况。
D.小说以细腻精妙的艺术笔法生动地描绘了三个老太婆的形象,并且有力地刻画了她们性格的发展和转变,使得她们三个的形象由单纯的扁平人物转化为丰满浑圆的圆形人物。
【小题2】(小题2)小说多次描写三个老太婆的“笑”,这样写有何具体的作用?
【小题3】小说是如何叙述三个老太婆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为什么写三个老太婆拒绝专家医生跳舞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