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人赁房而居有多普遍?看看宋代官员的住房情况就能大致了解。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自神宗置东西府,宰相方有第”(《朱子语类》卷一二七)。“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是不是太夸张了?房产连片的权贵们什么时代都不少,但北宋中期之前宰相、执政一级的政府大员买不起房确实算不上稀罕事。天禧元年,参知政事陈彭年去世,真宗临奠,目睹其租住的陋室,叹息不已;寇准一生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每次回京觐见只得寄居僧舍或赁宅。(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宋代京城人口百万,地价高昂,“尺地寸土,与金同价”(王禹偁《小畜集·李氏园亭记》);而宋代又冗官畸多,朝廷自然不可能负担所有官员住房问题。除少数能获得“赐宅”的勋戚权贵及幸运地暂住官宅的臣僚之外,其余的则只能自己去想办法克服了。职位油水丰厚且“头脑灵活”的,自然不愁买房,而其他的大多数则只能望房兴叹,赁房而居了。当然,宋代官员赁房而居也并非全是因为贫困,比如上文所言寇准,奢华一生。究其原因,大概只能从宋代官员任职流动性或者消费投资观念方面去找了。政府对臣僚们住房问题也不是全然不问,宋廷曾对无房官员发放过“宅钱”“僦钱”,也就是今天的“房补”。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大批流动人口,包括工商业者、兵士、游学学子以及大量丧失土地的游民,造就了宋代巨大的房屋租赁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从现存史料来看,宋代房屋租赁市场产业规模确实很大,在城镇中开设旅店、出租房屋者不计其数。可以说从政府、权贵宗室到普通百姓乃至僧尼道观,只要有可能,都会投身其中。

宋代政府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扮演着管理者与参与者双重角色。相较于西欧社会,中国封建国家对社会经济控制程度要强得多,可以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政府一般都会直接介入,房地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宋代政府手中控制着大量的房地产资源,其中有相当部分被投入了租赁市场。

宋代房地官产专职管理机构称“店宅务”。它是直属中央政府的专职房地产管理机构,盈利并非其唯一职责,执行政府政策亦是其重要任务。店宅务在日常运作中,照顾民生是其必须考虑的问题。曾巩在《隆平集·卷三》提到景德年间,有官员曾建议增加店宅务房租,真宗以“此乃与民争利”“先帝屡常止绝”为由拒绝之。宋廷在大雪、大雨等灾后,为照顾民生,一般会要求租房者减免房租。对于民间房主来说,这样的政令是否能得以执行是很令人怀疑的,真正能较为切实落实执行的只能是店宅务这样的官方机构。

除店宅务外,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也掌握有部分出租公房,但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取利。宋代地方财源自来就有“系官房廊”一项。在财政经费吃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加强经营创收,补贴经费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其中,房产出租比较突出的是学校。宋代办学,经费多靠出租学田、房廊筹措。宋代军费紧张,部队经商(即所谓“回易”)是常态,而经营房宅邸店出租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节选自唐晔《宋代的房产租赁业》,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朱熹的说法,北宋很多官员在京城都没有自己的住房,尤其是初期,就连宰相、执政一级的政府高官有的也买不起房子。
B.寇准身居高官,享受富贵四十年,据史料记载,他家并没有购买田地和私房官邸,每次回京上朝还得寄居僧舍或租房。
C.宋代京城地价高昂,冗官人数又特别多,导致朝廷不可能解决所有官员的住房问题,所以多数官员只能自己租房而居。
D.宋代政府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扮演着管理者和参与者双重角色。与西欧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一直对社会经济表现出较强的干预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官员租房住的原因并不都是贫困,可能还有官员任职流动较频繁,以及当时人们的消费投资观念的影响等。
B.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宋代房屋租赁市场产业规模很大,从政府到普通百姓乃至寺庙道观,只要有条件出租房屋的都会投身这个市场。
C.宋代政府手中控制着大量的房地产资源,所以政府的直接介入,确保了宋代房屋租赁市场的稳定,国计民生的问题得以解决。
D.作为房地产管理机构的店宅务,执行政府政策是它的重要任务,此外,通过租赁市场运作盈利和照顾民生也是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修造“东西府”官宅,还有宋朝廷对无房官员发放“宅钱”,都没有彻底解决宋代百官的住房问题,多数官僚只能望房兴叹。
B.在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宋朝政府会颁布政令要求租房者减免房租,店宅务这样的官方机构和民间出租房主一般能够执行,只是效果有限。
C.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批流动人口,包括工商业者、兵士、游学者及丧失土地的游民,共同推高了房屋租赁的需求。
D.宋代的一些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掌握有部分出租公房,可以通过出租这些房屋,解决部分地方财政经费、办学经费以及军费等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6 04:1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 “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其原因就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小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周代以后,“乐”便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C.“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 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 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
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必须做到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人在获得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之后,生命才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 。
在我看来,道家的“养生”,养的不仅是人的肉身,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意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说过一句与“养生”看似矛盾的话,老子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道家讲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夕卜,绝不是像儒家那样,为了以身殉道,而恰恰相反,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与道家重“养生”不同,儒家重“养气”。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孔子的这句话中,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这一思想,孟子将之发扬光大。孟子在那个著名的类比推理中,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这个结论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遥相呼应,可见在这两位古代的圣人心中,人的生命,同仁与义相比,真是轻如鸿毛啊!
在儒家看来,人要成就仁德,自然要靠后天的修炼,修炼的途径就是“养气”。孟子有句著名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所谓“浩然之气”,不是人的血勇之气。这种“至大至 刚”之气,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可以一劳永逸获得的,而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表面看起来,“养生”与“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抛开表面的差异,直指其内在的本质,我令就会发现,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其实都有一种超越肉身的更高层面的追求,正 是这个更高层面的追求,才使人的生命真正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在道家,那是在追求灵与肉的完整,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在儒家,那是在撕裂肉身的创痛中,获得一种殉道的崇高与快感。这种快感表面上近乎自虐,但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中国文化中“养生”与“养气”这两个传统,犹如两条河流,最终融汇到中华文明的大海中。 其实,在很多旧式文人的身上,这两股力量都是并存的,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可以仕则仕,可以隐则隱,在“仕”与“隐”之间,在“养生”与“养气”之间,腾挪跌宕,此消 彼长,而又相看两不厌,这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中国旧式文人人生富有弹性的地方。不走极端,左右逢源,这样的文人风采,绝不能成为时代绝唱啊!
(摘篇自渊默《养生与养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重“养生”,庄子的《养生主》专谈养生,其所著《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鸿篇巨制也都直接与养生相关。
B.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追求心灵逍遥自在的超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C.道家倡导的“养生”,其实并不是要保养作为生命载体的肉身,而是要追求人的心灵、意志的自由,让生命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D.老子说过“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与儒家舍生取义不同,他倡导追求人的自由意志,追求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重“养气”,孔子反对“求生害仁”,主张“杀身成仁”,在他看来,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儒家把“养气”看成是成就仁德的重要途径,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阐释其含意,提出“养气”的方法与态度等。
C.儒家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人”“义士”在牺牲生命中获得殉道的崇高与快感,他们这种精神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D.道家的“养生”主张,使中国旧式文人的人生富有弹性,让他们在“仕”与“隐”之间腾挪跌宕,左右逢源,此消彼长,相看两不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养生之道主张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孔子主张当“生” 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C.表面看起来,道家的“养生”与儒家的“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其表面的差异,就会发现两家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D.“养生”与“养气”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两个重要的分支,对旧式文人影响深刻,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赵文化
在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赵文化是一枝艳丽的奇葩。从赵襄子立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从慎子说法、荀子论礼到公孙龙辩名,这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片段,总能激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站在欧亚学的角度观望赵文化的兴起,其实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精神。透视赵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变革、法治、侠义是赵文化的基本精神。刘宏勋教授从赵国的历史经验中寻觅,认为赵文化的特点包括尚贤纳谏的“人和”风范、开放争雄的方略、法德合治的国策、任侠重义的美德。这些对赵文化的特性解析,已经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
荀子、公孙龙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为赵文化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成为众人瞩目的研究对象。荀子曾经“游学于齐”,因此荀子的文化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稳健、内向、务实、严谨的“君子”型性格,二是激进、豪放、热烈、外向的“斗士”型性格。这种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体现着赵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所以,与其把荀子与荀学称为“齐学”的代表,毋宁将之称为“赵学”的代表。高海波博士借助语用学原则,分析荀子、孟子“人性”的概念,认为荀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现象主义的思路,近乎“存在先于本质”;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路,近乎“本质先于存在”。正是对“人性”定义的分歧,才导致“性善”与“性恶”的争议。这种基于比较研究的论述,加深了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赵文化虽然不等同于赵国文化,但它的成熟有赖于赵国的强盛,仅就一种文化的生存状态来说,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孙开泰先生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透视赵武灵王的改革活动,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于晋国新田文化,继承着新田文化的法治传统,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始使用大规模、正规化的骑兵,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方式,同时正确处理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的关系,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宣兆琦教授透过赵文化的变革精神,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普遍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变革思想,体现在“利其民而厚其国”的政治目的,体现在赵武灵王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这种考察历史的政治视角,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历史宝藏中挖掘文化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董海林研究员论述赵国的兴亡,从中找出三条治国经验:改革则兴,守旧则亡;人才兴邦,庸才误国;团结兴旺,分裂必败。其中选人、用人问题,既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是国家兴盛的保证。
【小题1】下列关于“赵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但它不等同于赵国文化。
B.赵文化是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的一枝奇葩。
C.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开放争雄、法德合治、任侠重义的特征。
D.赵文化的本质体现出一种荀子式的“君子”型与“斗士”型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特点。
【小题2】下列不属于“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的原因的一项是
A.赵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体现出赵文化变革、法治、狭义的基本精神。
B.胡服骑射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为赵文化的重要内容。
C.只有从政治的视角来考察赵国历史,才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D.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赵国,赵国的不断强盛促进了赵文化的不断成熟。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角度,引用专家观点,对赵文化的兴起、发展、成熟进行了阐述。
B.荀子虽然曾经“游学于齐”,但是却不能把荀子与荀学看作“齐学”的代表,而应当看作“赵学”的代表。
C.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理解的思路不同,对“人性”的定义有分歧,因此对“性善”与“性恶”存在争议。
D.当今地域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总结治国经验,古为今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目前,物理学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循着所谓“标准模型”指引的道路探索前进了数十年后,物理学家终于在2012年成功到达终点:该模型中最后一个未曾发现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终于现身。虽然,标准模型可以对已知粒子的行为进行完美的描述,但它仍无法解释包括暗物质在内的一些现象。所以,许多物理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超对称”(supersymmetry,简称SUSY)理论,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线索。
超对称理论指出,每一种已知粒子都有一个质量更大的“同伴”(即超对称伴子),这就可以解释暗物质的存在。此外,对于作为其他粒子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为什么具有特定质量,该理论的某些版本也能给出答案。
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对撞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科学家对超对称伴子进行了仔细搜寻,不过到目前为止还一无所获,这给超对称性的存在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人都感到悲观。”美国石溪大学的戴维·柯廷(David Curtin)说。
最近,有两组研究人员同时提出: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超对称伴子确实存在,只是物理学家没能发现它们存在的痕迹。如果超对称伴子不是以一种明显的方式暴露自己,而是恰好具有合适的质量,能够衰变成能量一般的普通粒子,或其它不易觉察到的粒子,那这种可能性就是存在的。这样的话,即便某些超对称伴子确实留下了痕迹,也会淹没在混杂的普通粒子中。“超对称性的信号或许就藏在我们眼皮底下。”柯廷说。他本人就是其中一个研究组的成员。
如果真是这样,就能解释LHC在这次停机升级之前,曾于2011和2012年发现的两种粒子的少许过量现象了。在今年6月独立发表于预印本网站的两篇论文中,两个研究组都认为,普通顶夸克的超对称伴子(被称为“顶超对称夸克”),以及其他两种超对称伴子,不仅能够解释LHC的观测结果,它们具有的质量分数也与由希格斯玻色子的特定质量推算出的数值正好吻合。
不过,其他研究人员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对标准模型反应过程产生粒子数量的低估,也至少能解释部分超量现象。“现在就说上述测量结果可能预示着新的物理理论还为时过早。”戴夫·查尔顿(Dave Charlton)评论说。他是观测到这种少许过量现象的一个LHC研究组的成员。
这一争论可能在2015年得到解决。到那时,运行能量得到提升的LHC会“满血复活”,重新运转。“我们非常期待发现超对称性的证据。”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安·尼尔森(Ann Nelson,未参与此项研究)说。“但是现在,我仍然持谨慎态度,”她补充道,“最初发现的微弱迹象,往往都是显著现象的‘冰山一角’。”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目前物理学界对“超对称理论”的研究现状。(4分)
【小题2】文中关于“超对称伴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对称理论”中“超对称伴子”指的是比每一种已知粒子质量更大的同伴。
B.暗物质的存在可能是因为有“超对称伴子”存在。
C.如果“超对称伴子”存在,就能解释LHC曾于2011年和2012年发现的两种粒子的少许过量现象。
D.“超对称伴子”可能存在却未留下痕迹,或许是因为它刚好具有合适的质量,使之衰变成为普通粒子,未被察觉。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标准模型”可以对所有粒子行为进行完美的描述。
B.希格斯玻色子是其它粒子质量之源,根据其特定质量可以推算出其它粒子具有的质量分数。
C.有研究人员认为“标准模型”中可能还存在新的粒子未被发现。
D.科学家关于是否存在“超对称性”的争议将于2015年随着LHC的重新运转得到解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载人飞船技术几乎是从零开始。
B.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难题。
C.“神舟”二号飞船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一样。
D.“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小题2】哪个内容不属于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
A.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
B.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C.万户的飞天尝试。
D.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小题3】对文章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A.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B.连美国报纸都报道了,说明这个事引起的反响很大。
C.美国是世界强国,我们很看重他们的说法。
D.美国人的一贯伎俩,鼓吹中国威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