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国学大师柳诒徵在其《国史要义·史原》中说:“伦理者,礼之本也;仪节者,礼之文也。”可见,仪节与伦理道德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复而琐碎的仪节是古人意味深远的文化设计,其中蕴涵着极强的道德意蕴。
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正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根据《仪礼·士冠礼》载,士阶层以上的贵族男子到20岁时,要在宗庙中举行冠礼:主要由给冠者加冠、取字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仪节组成。古人认为冠礼是对青年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繁复仪节都有特定的意义赋予,以此来教育和启发个体。加冠仪式的每一个具体的仪节都隐藏着道德教化的价值指向和极强的道德意味,正如王静安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束发”,含有“约束”之意,表明冠者要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改变衣着,是期望冠者明确社会角色,明确责任与义务,注重自外而内的修养。在加冠过程中,由主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和爵弁三种冠加于冠者。加“缁布冠”,表示开始成人,从此拥有治权。加“皮弁”,象征青年人从此要有承担捍卫国家安全的责任与义务。加“爵弁”,表明冠者从此有参加祭祀的特权。而给冠者取字,是强化对他的人生期许。
晚清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论述:“古之圣人制为礼仪,先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非故以此为束缚天下之具,盖使人循循于规矩。”由此可见,圣人制定礼仪的目的不是束缚人,而是希望通过对身体的规训养成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传统社会把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礼是个人修养、修身的器具。《论语.季氏》云:“不知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在传统社会,知礼和学礼是修身的基础。
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具体的仪式活动,如“加冠”仪式之类,传输、培育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中华文化之“神”由此借助于礼仪之“形”而源远流长。对礼的遵从,也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礼文化也因此绵延至今。
(节选自《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之本、礼之文”是说伦理道德是礼的根本精神,而仪节是礼的外在形式。 |
B.“冠礼”被称为“礼之始”,这彰显了它在中国古代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
C.“冠礼”寓意冠者的期望,也表明他此后能享有成人的权利并承担成人的责任。 |
D.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是指仪节具有道德教化的目的和道德意味。 |
A.文章从“礼”到“德”,逐步把论证推向深入,阐述了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
B.第一段总说礼的重要性及内涵,引出对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的深入剖析。 |
C.第三段引用皮锡瑞的论述证明制礼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成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 |
D.本文通过日常礼仪与冠礼仪节的对比,论述了冠礼的象征意义和教育功能。 |
A.行冠礼的具体过程严谨而复杂,这表明冠者的冠礼在古代受到的重视程度。 |
B.冠者穿上新的衣冠,通过外在形象的改变,达到了改变其内在德性的目的。 |
C.个体道德实践过程也是遵循礼的过程,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道德自觉。 |
D.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遵从礼就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