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小题1】“点绛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小题2】以下选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两句写景,写词人因夜寒而睡不着的遥望之景。
B.“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又写出诗人不谀不阿的坚贞硬挺精神。
C.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
D.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着重写人。
【小题3】有人评此诗云:“此乃月落乌啼霜满天景。”试析其词境词意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31 09:4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jiē jiē):鸡叫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两句,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表现的是黑暗与光明的交织搏斗。一面是风雨代表的黑暗,一面是鸡鸣代表的光明与希望;一面是压抑,一面是奋扬。
C.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D.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E. 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线传
袁 郊
红线,潞州节度使薛嵩青衣。时军中大宴,红线谓嵩曰:“羯鼓之音调颇悲,其击者必有事也。”乃召而问之,云:“某妻昨夜亡,不敢乞假。”嵩遽遣放归。
时至德之后,两河未宁,以釜阳为镇,命嵩固守,控压山东。杀伤之余,军府草创。朝廷复遣嵩女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男娶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女,三镇互为姻娅。田承嗣患热毒风,遇夏增剧。每曰:“我若移镇山东,纳其凉冷,可缓数年之命。”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号“外宅男”,而厚恤养之。常令三百人夜州宅。卜选良日,将迁潞州。
嵩闻之,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曰:“主不寝食,意有所属,岂非邻境乎?”嵩曰:“我承祖父遗业,一旦失其疆土,即数百年勋业尽矣。”红线曰:“易尔,不足劳主忧。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嵩大惊曰:“不知汝是异人,然事若不济,反速其祸,奈何?”红线曰:“某之行,无不济者。”再拜,倏忽不见。
嵩常时饮酒,不过数合,是夕举觞十余不醉。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红线回矣。嵩曰:“事谐否?”曰:“不敢辱命。”又问曰:“无伤杀否?”曰:“不至是。但取床头金合为信耳。某子夜前三刻,即到魏郡,凡历数门,遂及寝所。见田亲家翁正于帐内,鼓趺酣眠,枕头露一七星剑。剑前一金合。遂持之以归。既出魏城西门,见晨飙动野,斜月在林。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于心期。所以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冀减主忧,敢言其苦?”
嵩乃发使遗承嗣书曰:“昨夜有客从魏中来,云:自元帅头边获一金合,不敢留驻,谨却封纳。”专使星驰,夜半方到。见搜捕金合,一军忧疑。使者以马挝扣门,承嗣遽出,以金合授之。捧承之时,惊怛绝倒。明日遣使赉缯帛三万匹、名马二百匹,以献于嵩曰:“某之首领,系在恩私。便宜知过自新,不复更贻伊。专膺指使,敢议姻亲?所置纪纲仆号为外宅男者,本防它盗,亦非异图。今并脱其甲裳,放归田亩矣。”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三百人夜州宅 直:同“值”,值守
B.主不寝食   遑:闲暇
C.聊于心期   副:符合
D.不复更贻伊     戚:亲戚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军中的宴会上,红线告诉薛嵩她从羯鼓声中听出了打鼓者内心的悲伤。经询问,事实果然不出红线所料。
B.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与安宁,朝廷采用了让节度使结为儿女亲家的方式来调解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C.田承嗣本无异心,红线盗盒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为打消薛嵩的疑虑以防不测,他送礼赔罪并解散了“外宅男”。
D.薛嵩的“日夜忧闷,计无所出”与红线的胸有成竹、不辱使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线形象的性格特点。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
(2)不知汝是异人,然事若不济,反速其祸,奈何?
【小题4】红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躬:亲自
B.数使吴,有才辩 数:多次
C.是知成败一也   是:这样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 内转:归家
【小题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服孝期满,到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吏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