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
②词的下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无论虚实景物都富含情感。
B.“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C.“眉来眼去”指眼前山水的美好,诗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以乐写哀,表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有着共同的悲凉情怀。
E. 诗歌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在叙事时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小题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别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小题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萧瑟秋风、纷飞落叶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慨叹被贬后的无聊,以哀惋的笔调道出人生百无聊赖之情。
D.“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E. 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