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
醉落魄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注] 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一句写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下片“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 “撩乱”“折”又与前面“好风”“临风”相呼应。
D.词中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心中的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小题2】“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4-05-15 08:0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 玉 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B.“霜桥月馆,水村烟市”采用列锦(即意象组合)的手法,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C.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此处“无语”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
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所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即此也。
【小题2】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②凝碧:王维被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写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此句中“旧”字表明词人回忆起前朝往事:唐安禄山陷洛阳,在凝碧池大宴部属。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首句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
B.“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宴会所奏之乐凄惨悲切,进入百感交集的词人耳中更是牵动愁肠,加重了词人内心的悲切。
C.“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听着当年梨园的曲调,一声声平添忧愁。此句中蕴含着白发老人回想青春少年的欢乐往事,抒发风流俱往,人已憔损的感慨。
D.“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杏花自知无法避免乱红零落碾成泥的命运,执着地在荒烟野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此句暗含词人伤春之情。
E. 全词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所谓写虚,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
【小题2】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同类题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神子·恨别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①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②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③彭城:徐州。④清泗与淮通: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既相逢,却匆匆”中的“既”“却”关联词使用巧妙,写出了词人与徐州友人相逢既晚,相处尤短,却不得不匆匆离去的无奈之情。
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C.“背归鸿,去吴中”,写词人想象离开徐州奔赴湖州途中的情景,词人因把徐州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所以内心自叹不如归鸿。
D.该词结尾三句想象丰富,造语精警,在篇章布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为相似。
E. 该词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作者将离别之恨融入即事即地,并将这恨别之情化作千点相思泪,托“清泗”将其寄往徐州,含蓄蕴藉,深沉哀怨。
【小题2】晚清词人况周颐曾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苏轼的这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概括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