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小题1】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小题2】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3-14 03:5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百字令·芜城①晚望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②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③。
注: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1287~1368) ,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事。③双舄(xì):《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碧天向晚”二句照应诗题,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象形成对照。
B.第三、四句(渺渺)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C.“鸡散台空”三句用隋炀帝营造“斗鸡台”“放萤院”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真龙天子故去的叹惋。
D.“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碧血”。
E. “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外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怛怛失意。
【小题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故乡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阕着力渲染芭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阕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才能更好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芭蕉叶叶舒展,蕉心常卷,衬托主人公的愁绪满肠。
C.这首咏物词写词人听到雨打芭蕉引起身在异乡的愁思。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之音,漂泊之感顿生。“不惯”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D.整首词语言浅近,音韵和谐,上下两阕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更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小题2】词人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小题3】(新高考新导向题)词人在这首词里写到“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蓬”,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