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小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分别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4-21 05:2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故都汴京。③梁州:治所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地点、时令及感受,照应标题。“藜杖”写出了诗人拄杖登楼的情景,而“卷地” 一词则生动地表现出风势的猛烈。
B.诗歌颔联借叙述诗人登楼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军情紧急。而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杜陵秋”的信息,诗人仰观,况味更浓。
C.诗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严谨,意象选择精当,动作描写简约,刻画出的诗人形象鲜明而有情。而两联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表达更深婉含蓄。
D.诗歌尾联承接前意,借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暗指诗人驻守边地在军中吟诗之事。此联两句虚实融合,自然精妙,读之深沉动人。
【小题2】本诗诗眼为“愁”字,那么作者因何而“愁”呢?请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近

王铚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王铚:南宋诗人,高宗建炎四年,权枢密院编修官,晚年遭奸相秦桧迫害,日以觞咏自娱。②津:渡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了朝阳初升,被阳光反射的山峦像一道银白色的屏风,清澈的溪水像一面洁白如玉 的镜子,溪边寒梅已竞相开放,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B.“晓”字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程,“春”字突出了溪边花满枝头的景象,二字不必细描山 峦、寒梅之景,却将“春近”之意写足了。
C.颔联靠“东风”一句带出下句“万物有精神”,使诗境陡然得到拓展和升华,如果说首联写出 了“春近”之象,那么这一联则写出了“春近”之神。
D.“东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东风里透露出春之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 迎接春天的到来,此联写出了万物在东风的吹拂下生机蓬勃的景象
E.颈联中的“索莫”是指枯寂无生气的样子,“龙钟”指的是步履维艰的老态,此联虽然写了诗人的索寞之感,但更多的是显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振奋意味。
【小题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