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注)①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小题1】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5-25 05:30: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隐居士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就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者旧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②玉睡:珍贵的书籍。③襄阳者旧,泛指襄阳的隐士。④庞公: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魄山南,未曾入城市。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候,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
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
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D.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E. 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土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小题2】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小题2】对以下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小题3】这一部分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作者善于通过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展现乐曲旋律的变化。仔细体会这些比喻的含意,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不超过16个字)。
→戛然而止
【小题4】这段文字,通过对琵琶女弹奏的描绘,显示了琵琶女___________,可谓声情并茂。结尾两句是________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小题5】像这样的音乐弹奏描写,在文中共有三次。请说说它在文章结构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