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迷神引
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小题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赏析“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小题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9-02 03:2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来迟
海门
①
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②
注: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②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感遇
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
②
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小题1】选出对此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 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对丹橘的喜爱之情。
同类题3
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黄陵庙①
李群玉
黄陵庙前莎草,黄陵女儿蒨②裙。
轻舟短櫂唱歌,水远山长愁杀。
【注】①黄陵庙,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亦称二妃庙,又叫湘妃祠,坐落在湖南省湘阴县之北的洞庭湖畔。这首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娥皇、女英二妃故事并不相干。②蒨(qiàn):一种红色的植物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红色。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点明季节、地点,用莎草碧绿、春光明媚的美景映衬姑娘之美。
B.“蒨裙”与“莎草”在颜色上相互辉映,刻画出女子妩媚动人的形象。
C.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将女主角的音答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D.第三句写诗人驾着轻舟离开,轻唱歌曲来表达自己的难舍之情。
E. 全诗所写极富生活情趣,不借助典故,文字不矫饰,朴实传神。
【小题2】请简要分析结尾句蕴含的丰富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小题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的“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2】“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小题3】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4】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古代诗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