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默写
(1) ,余不忍为此态也!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3)高余冠之岌岌兮,  。 ,惟昭质其犹未亏。
(4)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5)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
(6)鹏之徙于南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3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梦亦同趣极,至
B.外与天,四望如一际,边际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颓然,跌倒的样子
D.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醉更相枕以卧,故木受绳直,
B.施施行冰,水为之寒于水。
C.望西山,始指异。句读不知,
D.高下之势,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请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A.幽壑之潜蛟B.食埃土,下饮黄泉
C.其圣人也亦远矣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下文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为“弱”。
B.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C.浮屠,亦作浮图,是佛陀的异译。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后来也称佛塔为浮屠,有时也用浮屠代指佛教。
D.六义,是诗经学名词,指赋、比、兴、风、雅、颂,最早是由《诗·大序》提出来的,基本概括了诗经的六种表现手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2)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同类题3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言尔志  何不B.见灵辄饿,问其病  饥饿
C.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D.倒戟以御公徒,而之  使……免
【小题2】下列句子加线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之箪食与肉  即而与公介B.我如浮云  宣子田首山
C.曲肱而枕  未知母存否D.问其名居,不告退  宣子未出山
【小题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但他只施其于自己的朋友
B、赵盾之所以脱险的另一重要原因,平日为官方正恩惠养民,得到他所求助的饿人的帮助而得免于难。
C、孔子的志向,见出其以“道”为本的胸怀,他要把恩义普施众人。
D、颜渊说话温文、舒缓,可见其儒雅风度,是一个谦谦君子。
【小题4】翻译
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②“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信之者笃:厚道
C.余而抄之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记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奇迹余乃共取编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
C.以雄天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子长自命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小题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