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东篱赏菊,陶潜说:“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用大鸟与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3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部。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小题1】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
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组是 (   )
①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⑤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
⑥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②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4分)
(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3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以光禄卿来襄阳守:驻守
B.所至有声:官声、政名
C.襄人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安:感到安乐
D.而其遗迹袭: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岂非其人哉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B.乃来以记属余 / 李氏子蟠 ,……不拘于时,学余(《师说》)
C.因亭之旧,广新之 /吾尝跂望矣(《劝学》)
D.与夫草木云烟杳霭 /且夫水极也不厚(《逍遥游》)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4分)
(2)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4分)
【小题4】请依据“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简要概括作者友人史中辉的“为人与其志”的特点。(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少好学,能说《易》、《春秋》。仕于州郡。成帝永始二年,有日食之灾,乃诏举敦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州举玄,诣公车,对策高第,拜议郎。

帝始作期门,数为微行。立赵飞燕为皇后,后专宠怀忌,皇子多横夭。玄上书谏曰:“臣闻王者承天,继宗统极,保业延祚,莫急胤嗣,故《易》有干蛊之义,《诗》咏众多之福。今陛下圣嗣未立,天下属望,而不惟社稷之计,专念微行之事,爱幸用于所惑,曲意留于非正。窃闻后宫皇子产而不育。臣闻之怛然,痛心伤剥,窃怀忧国,不忘须臾。愿陛下念天下之至重,爱金玉之身,均九女之施,存无穷之福,天下幸甚。”时数有灾异,玄辄其变。既不省纳,故久稽郎官。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

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咸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郎,迁中散大夫。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变易姓名,间窜归家,因以隐遁。

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若玄不肯起,便赐以毒药。太守乃自贪赍书至玄庐,曰:“君高节巳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玄仰天叹曰:“唐尧大圣,许由耻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饿。彼独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药。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东有严敌,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

(节选自《后汉书·谯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B.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C.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D.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或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和现代“公车”含义不同。
B. 微行,旧时谓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简言之,就是“微服私访”之意。
C. 社稷,原为谷神和火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D. 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的考试方式。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后独占宠爱,心怀忌妒,很多皇子横遭夭折。
B. 谯玄希望皇帝心怀天下,爱惜身体,对后宫中的嫔妃给予同样的宠爱。
C. 谯玄曾一度被升任为太常丞一职,可后来因为给弟弟服丧而辞去了官职。
D. 谯玄被儿子出钱赎回性命后,为保性命,隐藏于田野,直到去世之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王者承天,继宗统极,保业延祚,莫急胤嗣。
(2)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

同类题4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RR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的确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
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4分)
译文: ▲
(2)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3分)
译文: ▲
(3)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译文: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体,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媚:讨好。
C.不能无怨望望:盼望。
D.赐粟五万石,爵执硅赐:赏赐。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已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期,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硅,哪里只是赐百金剑?”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句子和及课文造句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3分)
(2)不诛且为楚忧(2分)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4)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