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2)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作者以“蓬”“雁”自比,表达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3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④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4分)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4分)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邱濬,字仲深,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濬既官翰林,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成化元年,两广用兵,濬奏记大学士李贤,指陈形势,纚纚数千言。贤善其计,闻之帝,命录示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雍等破贼,虽不尽用其策,而濬以此名重公卿间。秩满,进侍讲。与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祭酒。时经生文尚险怪,濬主南畿乡试,分考会试皆痛抑之。及是,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于正。寻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
濬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条目未具,乃博采群书补之。孝宗嗣位,表上其书,帝称善,赉金币,命所司刊行。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弘治四年,书成,加太子太保,寻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尚书入内阁者自濬始,时年七十一矣。濬以《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奏闻,下内阁议行之。帝报可。
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六年大计群吏,恕所奏罢二千人。濬请未及三载者复任,非贪暴有显迹者勿斥,留九十人。恕争之不得,求去。太医院判刘文泰尝往来濬家,以失职讦恕,恕疑文泰受濬指,而言者哗然,言疏稿出濬手。恕竟坐罢,人以是大不直濬。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交章劾濬不可居相位,帝不问。逾年,加少保。八年卒,年七十六。太傅,文庄。
濬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濬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曰“景贤”。
《明史·邱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B.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C.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D.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解元”。
B.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之一。
C.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二者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邱濬出身贫寒,但为官清廉不苟取。生性嗜好学问,年少时家贫无书,曾走数百里路借书;年老且右眼失明后,仍手不释卷。
B.邱濬熟悉国家典故,颇有经国济民之才;仕途顺畅,官至卿相。七十一岁时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首开尚书入内阁任职的历史。
C.邱濬曾就两广战事向李贤上书,李贤对他的谋划很欣赏,命人抄录下来给赵辅、韩雍看。韩雍等战胜虽不全是用丘濬的计谋,但邱濬也因此在朝中颇有威望。
D.邱濬为学端严,做人正义。在主持南畿的乡试时,痛切地抑制不良文风,后又恳切告诫学生将文体返归正道。修撰《英宗实录》时,直秉史笔,坚持为于谦正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
(2)恕竟坐罢,人以是大不直濬。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交章劾濬不可居相位,帝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