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③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③浮生:取自《庄子》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小题1】这首词的优胜之处就是写景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就这个方面简要赏析。
【小题2】有人说“殷勤”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2-01-04 04:4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即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写出了词人的行为——行走在枣树下。
B.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C.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D.“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小题2】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注释,说出作品中的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字数50以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兵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注】①宝庆元年(1225)四月、陈子华奉命前往真州就任知州。当时真州靠近抗金前线。②章:商议。③太行兵百万、曾人宗谷驾驭:南宋爱国将领宗泽通过收编太行山农民义军充实了抗金队伍。④投戈、下拜真吾父:义军领袖张用在江西起事,岳飞以书信晓渝,张用见书信后说“真吾父也”,随即投降。⑤祖生:祖逖,东晋人,曾收复黄河以南土地。⑥新亭挥泪:西晋灭亡后,西晋士大夫们曾因思念故国而对泣新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人开篇便提出怎样抗击金人、收复失地这一问题,邀陈子华一起商讨,词人如此安排,使词作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B.词人将宗泽团结太行山农民义军积极抗金与如今的当权者对金人畏如蛇虎进行对比,强调了词人的抗金策略与抗金决心。
C.“君去……真吾父”几句化用典故,写京东豪杰将像当年张用投降岳飞那样归顺陈子华,表现了沦陷区义军的抗金热情。
D.“应笑……新妇”几句写权贵们胆怯得像躲在车中不敢见人的新娘子,不敢上前线,流露出词人对他们的鄙夷之情。
E. 一般的送别词注重渲染离愁别绪,这首送别词与众不同,全词没有渲染离愁别绪,且正面写送别的只有末尾两句。
【小题2】下片中画横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