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二句,构成贤愚对比;“梧桐”与“枳棘”二句概括昏君奸佞。
【小题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1-10 06:0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       ”这两句,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
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乐亦无穷”。如“山间之四时”:春来“ ”,入夏“ ”,秋日“风霜高洁”,冬至“水落而石出”,令人流连忘返。
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一样:“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活的遗迹联想到他两度挥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        ”供后人凭吊。
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两句,回顾抗金往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