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古诗画横线四处的赏析,
不恰当
的一项是
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
羈鸟恋田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④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①句写出诗人天性自然、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B.②句表达诗人心系田园的悔恨心情.“羁鸟”“池鱼”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束缚下痛苦的形象。
C.③句运用白描手法描写田园风光,恬淡自然:“狗吠”“鸡鸣”两处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喧嚣器与热闹。
D.①句中“自然”既指自然环境,也指适合诗人本性的生活.这与①句呼应.点明了归隐田园的主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11 09:00: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_
。 (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酾酒临江,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5)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6)绿云扰扰,
。
,弃脂水也。 (杜牧《阿房宫赋》)
(7)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想当年,金戈铁马,
_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类题2
填空。(8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沁园春•长沙》)
(2)真的猛士,
,
。(《记念刘和珍君》)
(3)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思接千古,追忆孙权,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
(2)《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
李建勋(唐)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释: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 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中用笔直接,句句扣“早”来立意,极写“早梅”中的“早”,梅得一枝之秀、开“香”“艳”之先(或:独开一枝、秀先群芳)的风调、品性。
B.首联以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先将梅花和“万木”相对照,严寒的冬季,万木经受不住寒气侵袭,枝干快要摧折,而梅花却能凝结了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
C.颈联侧重写出了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和“窥”写得最好。“递”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窥”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由鸟及人,早梅给人们的惊喜和诧异见于言外。
D.尾联直抒胸臆,“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直接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小题2】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古代诗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