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孺人韩妣状
林云铭①
①不孝云镶等,早岁多病。顺治己丑五月,先后以寒疾委顿。先孺人忽以是月抱沉疴,越七日见背,僮竖受先府君戒,匿不以闻。当弥留之际不能跪受教命,既而力疾号恸,晕绝床箦。
②谨按孺人出韩族,讳懿卿,世居闽之会城,外王父讳应清,以德量器识,见推乡阊。孺人少患河鱼之疾,久治不痊,有习唐举之术者,见而奇之曰:是女年十四,疾当瘳,且适名阀,能大其宗,可勿药也。如期果瘳。
③天启乙丑,当前妣陈孺人见背之后,归先府君,举不孝云镶、云铭二人,时府君方贫落。孺人欣然执爨。有时乏绝,不肯向人告贷升斗。日拮据女红以佐饘粥。夜分犹搰搰不眠,所御麄布襦裙,斡濯补缀,至敝不易,人问之,则曰:吾所安也。性谦谨耻衒其能,于人无所谯责。与府君处道山之麓,十有八年,环堵之外,人不闻其语声,凡里妇相过,即屠沽负贩之属靡不善遇之。常以府君刚直为忧,从容谏曰:君遇人多所诟厉,随不复记忆,恐人终不能忘情于君。窃为君危之。又晓诗书文义,不孝云镶等幼时不能就外传,皆从孺人点授章句,训勉俱有条理,稍长,府君延师教督,孺人复为减食治供,久而不怠。师闻之叹曰:有母如此,子有不成令名者哉。时不孝云镶等粗学为文,偶有得当,府君或持以夸客,孺人辄止之曰:君何为者?若他年二子明珠暗投,徒资人笑柄耳。人皆服其量。
④顺治丁亥七月,海寇入犯省城,孺人谋曰:贼固知其无能为,但彼众我寡,援兵一时未集,必有雎阳茶纸之祸。因悉出簪珥衣襦之属,售之得数锾易米密储复阁,越数月,城中米价果涌至十数倍,人饥相食,死者僵尸塞途。而吾家八口独无恙,迨戊子五月米甫尽而围解。其料事之审类如此。
⑤卒时四十一。辛丑与陈妣俱以单恩勅赠孺人。呜呼!孺人已矣,追思音容,而今远矣,敬其梗概以俟作者。
(注)林云铭与文中的云镶为兄弟关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孺人出韩族 按:考查B.且名阀 适:适合
C.不肯向人告升斗 贷:借入D.子有不成名者哉 令:美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即“行状”,是请人撰写墓志铭时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演变为传记的一种。
B.府君:古时用于称太守或尊称其他官吏,但文中“府君”是对神的敬称。
C.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年号创于汉武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先孺人忽以是月抱沉疴,越七日见背,僮竖受先府君戒,匿不以闻。
⑵孺人辄止之曰:君何为者?若他年二子明珠暗投,徒资人笑柄耳。
【小题4】依据文章,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3 09: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简斋寿序

(清)张惠言

襄郑先生梦杨为余言,乾隆间常州大饥,太守金公助富民出栗以账,设局于东门之外,择邑中贤者董之。一时措绅士民,无不竭力助太守养百姓,而简斋徐君为贤。其贫待赈者,君自出资私给之。

先是,夏六月不雨,君辄赴荆溪山中购薪,积数百万束。或问何为,叹曰:“阴雨而彻桑土,岂有及耶?”已而账局设,薪苦乏,皆资于君。人多君之仁,而服君见事之豫也。俄而君遺疾殆甚,寤梦中恒喃喃语,皆与饥民问讯声也。一夕,梦神语之曰:“尔有隐德,当延算,第无忧疾。”

寤而释然,病良已。余闻而悚然。因果之说,儒者所不道,而积善获福之理,则天道之可信者。 夫为善者,苟有果报之说于其胸中,则其为善也必不诚;苟诚矣,必不求其报。而其善气之所涵煦,自有以引其泽于子孙,而况其身乎?君之得福于神,非怪也,理也。以是心慕君,恨未得识。

嘉庆辛酉冬,见君子世楠于京师,文而有容。人咸谓君有子将昌其门,则余曩者之言为不妄矣。世楠言君游山左时,闻父疾,不及束装,昼夜步行百馀里,八日而抵家。父适思干脯,君急供之,已不能食。自是见脯辄泣下,遂不御肉,至今数十年。君年五十后,尽摈尘务,与人子言孝,与人弟言悌。推其心,惟恐一日之善不及于人,而接于我者,一人之不化于善,则其心引以为大歉也。夫以因果而为善,岂君子所弗许哉!然而所以辫其诚不诚者,无他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乐人善而自多其功者,谓之悖施。故君之生平,施予事甚多,而余独于世楠此言知君之能诚于中也。

于是世楠曰:“明年吾父七十有一, 正月六日为其生辰,欲乞子一言为寿,可乎?”余以为古之为寿者,主于称德劝美。以介纯嘏已耳,不必其在生日也,而况必于十年之期乎?唐人之庆开秩也,恒以十一之岁。子之亲又适当其时,余其可以无言?虽然,夫称人之德,颂人之美,将以发潜德为世劝也。

夫构浮说以祝其人之永年,而其言无所立者。余弗敢道也。故述吾所闻及所论于君者,以序之。

(《茗柯文外编》卷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君之仁 多:称赞
B.俄而君遘疾殆甚  殆:疲惫
C.有以引其泽于子孙 引:延续
D.遂不御肉 御:进用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闹饥荒前,常州干早,徐简斋奔赴荆溪山中购买柴火,可以看出他能够预判事势。
B.徐简斋病重,神灵告诉他不要担忧疾病,因为他有不为人知的德行,会延长寿命。
C.作者认为行营,心中不能存有因果报应之说,否则行善一 定不够诚恳。
D.徐简斋一生常常用财物局济他人,源于 他想积累善行荫洋子孙后代。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太守金公劝富民出菜以赈,设局于东门之外,择邑中贤者董之。
(2)夫构浮说以祝其人之永年,而其言无所立者,余弗敢道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答鲍觉生书

清吴定①

顷邀惠书,省仆动静安否,情重辞温,增仆远望,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闲处,叹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②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既壮,涉历东越吴楚之交,交游日广以远。见有嗜好三代旧章法物,以考订为工;有慕秦汉以来之诗歌古文,以文藻风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谓此虽非吾学所急,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宜以余力讲明其术也。于是或师焉,或友焉。盖自幼至今,同志相导之助,莫盛于此时矣。

今者年已五十,足不涉四方,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馆于歙者,或散或亡,不可复合,无所慰其意。冀得一二俊秀后进,与之相劝相成;而来游者,类溺没于科举旧习,而不能为之展其志,拓其才。盖虽考订、辞章之末,鲜有能助我者,况其他乎?呜呼!幼志不可遂矣,即壮岁师友相从欢,亦渺不可复。甚矣,岁晚而道益孤也!

君子之志于道也,合众人之贤明,以群相诱掖,虽中材企及之而有余,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仆之智不逮中人,而偏违众。有志于道,譬如深居暗室,无人导延,欲积跬步以致千里,吾知有画地以终焉已。向者仆方稚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继孔孟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此所以中夜伏枕太息,而深以不克成其幼稚之志自悲也。

足下少而才,在门墙中最为笃志于学者,因来书念仆勤拳,故发愤举仆今昔之,而一为足下道之如此。

注:①吴定,安徽歙县人。早年曾从桐城派刘大櫆学习古文。②觌:(dí)相见,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圣贤之道 叩:询问
B.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 资:帮助
C.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馆于歙者 假:借
D.故发愤举仆今昔之 恨: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奋然继孔孟之传自任 思垂空文自见
B.退告诸父兄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即壮岁师友相从欢  凌万顷茫然
D.欲积跬步以致千里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封信历数了自己从幼年至老年的治学经过,将士子争相趋鹜科举的举动与自己孤独中苦心钻研的坚持对比,更凸显了在世俗化氛围中治学的不易。
B.作者思慕春秋、南北宋时代,又游历广远,或拜师,或求友,以求问道。这都反映出他渴望追随贤者以及对“道”的孜孜以求。
C.作者面对与自己交好的朋友与同辈,袒露真情,真挚感人,倾诉自己求学向道的经历,希望对人有所裨益,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
D.面对继承孔孟之道的宏大志向,作者认为即使中人之材,如果能有他人的扶持引导,而非独学无友,也一定不会是现在的局面。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B.“五音”是古代音乐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
C.《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翠微峰记

恽敬

①自宁都西离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①讲学之所也。

②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内向型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③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省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信,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帝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④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自,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难焉。

(注释)①翠微山在江西宁都,明末士人魏兆凤痛悼明朝灭亡,隐居于此;后来其子等九人也避乱于此,讲学读书,躬耕自食。  ②相荡:相推移,来回运动。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翠微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
【小题3】第④段中:“______________概括了翠微山的地理特点(不超过5字)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细致地描写了宁都城北部群山的特点——险峻、怪奇、秀美。
B.第②段多用方位词,写出了攀登南北两座山峰所经山路的回环曲折。
C.第③段用“道绝”、“有巢隘于前”等词语写出作者攀登翠微峰之难。
D.第④段最后一句对魏际端被吴三桂部将韩大任杀害表示了痛惜之情。
【小题5】作者登山作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