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1分)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0-12-15 11:5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予路》)
②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
①
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
【注】①机变:奸诈。
【小题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小题2】两个选段论述问题的切入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有子曰:“孝弟①也者,其为仁②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
注①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②为仁:践行仁德。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2分)
(2)对同一主张的阐述,上面两个选段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②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6分)
【小题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9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3分)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3分)
同类题5
(题文)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5分)
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小题1】(小题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乙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小题2】(小题2)孔子既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又说“其争也君子”,前后是否矛盾?请谈谈你对孔子“争”与“不争”的理解。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
小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