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⑴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待人的什么原则?
【小题1】
⑵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
【小题2】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君子”的精神追求,对“君子”的道德水准,对“君子”的修养,都有具体的阐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的标准。如此多的标准,如此高的要求,显然不现实,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属于一个理想主义者。

上面的语段对孔子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3】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6 09:5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天怒
(明)江盈科
①天意之怒,见于候兆,惟心乎畏天者,自能测之;毋犯其怒,而能自必其命,余盖验诸舟人已。辛酉之夏,舟过丰城,日亭午,天色光莹,万里一碧,然甚暄热,偶西北有黑云起,初如盖,渐蔓衍铺叙如絮。舟子谓余曰:“宜泊舟。”余曰:“晴霁无风,奈何泊?彼前舟鱼贯,橹者桨者皆弗泊也,而奚泊?”舟子曰:“恶风至矣,不泊,且覆。”遂维舟于岸,首尾皆植桩焉。余乃携一童子登岸,颇舒挛缩,少憩卖浆家。俄而震风大作,屋瓦群飞如蝶,俯视江心,白涛山立,高十余丈,前舟覆者凡十余艘,人从波中出没,如惊凫乱鸭,死者十六;而余舟独完,浪亦翔入舟口,行李俱湿。乃取酒犒舟人,曰:“非汝早见,将江鱼腹中又葬楚人骨矣。然汝何以知天且风?”舟子曰:“天气怒,应有怒风。我辈江行久,故能测。测其且怒,畏焉而谨避之,庶不及覆。公非江湖人,安测?彼前舟者非必不测,盖直以为不足畏,恃焉,而及于溺,可怪也已。”
②嗟夫,天下犹大舟也,天下之人无贵贱,无老弱,无贤愚,皆同舟之人也,而倚一人为舟师。数年以来,天怒叠见,彗出矣,地震矣,山移矣,水血矣,铁星陨矣,木象生矣,两宫三殿灾矣,太庙古树雷且火矣。乃岩廊之上恬不为畏,岂其聪明越世,仰视甚怒之天而不能测耶?测则何容泄泄若是耶?余盖忧焉,恐向者处丰城之小舟而完,今处天下之大舟而覆。《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今日之势,何可不亟图也?
(选自《雪涛小说》)
(注)①江盈科: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重要成员之一。②凫:fú,又叫野鸭、鹜,生长在江河湖泊中。③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候兆(_____________)  (2)而能自其命 (_____________)
(3)不及覆(_____________)  (4)乃岩廊之上不为畏(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用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余舟独B.然汝何以知天下且
C.两宫三殿D.太庙古树且火矣
【小题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在舟子看来,“前舟者”的问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以大舟类比天下,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请结合原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口

俄蒲宁

夜幕已垂下很久,可我仍举步维艰地在崇岭中朝山口走去,朔风扑面而来,四周寒雾弥漫,我对于能否走至山口已失却信心,可我牵在身后的那匹浑身湿淋淋的、疲惫的马,却驯顺地跟随着我亦步亦趋,空荡荡的马蹬叮叮当当地碰响着。

在迷蒙的夜色中,我走到了松林脚下,过了松林便是这条通往山巅的光秃秃的荒凉的山路了。我在松林外歇息了一会儿,眺望着山下宽阔的谷地,心中漾起一阵奇异的自豪感和力量感,这样的感觉,人们在居高临下时往往都会有的。夜色迅速地浓重起来,我向前走去,离松林越来越近。只觉得山岭变得越来越阴郁,越来越森严,由高空呼啸而下的寒风,驱赶着浓雾,穿过山峰间的空隙,排空而去。高处的台地上缭绕着大团大团松软的雾。雾使松林仿佛冒起了白烟,并随同喑哑、深沉、凄冷的松涛声向我袭来。……夜已经很深了,我低下头,在山林构成的黑咕隆咚的拱道中冒着浓雾向前行去,耳际回响着隆隆的松涛声。

“马上就可以到山口了,”我宽慰自己说,“马上就可以翻过山岭到没有风雪而有人烟的明亮的屋子里去休息了……”

但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每分钟我都以为再走两步就可到达山口,可是那光秃秃的石头坡道却怎么也走不到尽头。我开始觉得累了,直打寒颤。我记起了离山口不远的松树间有好几座孤坟,那里埋葬着被冬天的暴风雪刮下山的樵夫。我感觉到我正置身于人迹罕至的荒山之巅,感觉到在我四周除了寒雾和悬崖峭壁,别无一物。我不禁犯起愁来:我怎么去走过那些像人的躯体那样黑魆魆地兀立在迷雾中的孤单的石头墓碑?既然现在我就已失去了时间和地点的概念,我还会有足够的力气走下山去吗?

前方,透过飞快地排空而去的浓雾,模模糊糊地可以看到一些黑黢黢的庞然大物……那是昏暗的山包,活脱像一头头睡着的熊。我在这些山包上攀行着,从一块石头跨到另一块石头,马吃力地跟着我攀行,马掌踏在湿漉漉的圆石子上,发出嗒嗒的声响。突然我发现路重又开始缓慢地向上升去,折回深山之中!我不由得停下来,绝望的心绪攫住了我的身心。紧张和劳累使我浑身发抖。要不要呼救呢?可此刻连牧羊人也都带着他们的山羊和绵羊躲进了荷马时代的陋屋之中,还有谁会听见我的呼救声呢?我惊恐地环顾着四周:

“我的天啊,难道我迷路了不成?”

夜深了。松林在远方睡意朦胧地发出一阵阵喑哑的涛声。夜变得越来越神秘诡谲,我感觉到了这一点,虽然我并不知道此刻是什么时间,而我又身在何方。现在,连深谷中最后一星灯火也熄灭了,灰蒙蒙的雾淹没了整个山谷。雾知道它的时刻来到了,这将是漫长的时刻, 在此期间大地上的万物似乎都已死绝,早晨似乎永远不会再来,唯独雾将会不停地增多,把森严的群山裹没,在深夜里护卫着它们,除此而外,还有山林会不停地发出低沉的涛声,而在荒凉的山口,雪将会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密。

为了避风,我掉过身子面对着马。和我在一起的生物就只有这匹马了!可马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它已浑身湿透,冷得直打寒颤,背拱了起来,背上很不舒服地戳起着高高的马鞍。它驯顺地耷拉着脑袋,两耳紧贴在脑袋上。我狠命地拉紧缰绳,重又把脸转向风雪,重又执著地迎着风雪走去。我试图看清我四周有些什么东西,但是我看到的只是漫天飞驰的灰蒙蒙的雪尘,刺得我眼睛都睁不开来。我侧耳静听,能够听到的只是耳畔呼呼的风声和身后马蹬相互碰撞发出的单调的叮当声……

然而奇怪的是我的绝望的心情反使我坚强起来。我的步子迈得比以前勇敢了,我怨恨地谴责着某个人逼得我不得不忍受一切,对那人的谴责使我的心情快活起来。满腔的怨恨化作一种郁悒而坚毅的顺从,甘愿对于凡是我必须忍受的事物都逆来顺受,哪怕永无出路我也感到甜蜜……

临了,我终于走到了山口。但此刻我已经对一切都无所谓了。我走在平坦的草地上。狂风把浓雾像一绺绺发辫似地撕扯而去,几乎要把我吹倒在地,可我却根本没去留意这风。单凭这呼呼的风声,单凭这弥天的大雾就可感觉到夜正深邃地主宰着群山,——渺小的人类早已在谷地中一幢幢渺小、窳陋的屋子内进入了梦乡;但我并不着急,并不急于去寻个栖身之所,我咬紧牙关走着,不时嘟嘟囔囔地对马说:

“走,走。只要咱俩不倒下,就豁出命来走。在我的一生中,像这样崎岖荒凉的山口已不知走过多少!灾难、痛苦、疾病、恋人的变心和被痛苦地凌辱的友谊,就像黑夜一样,铺天盖地压到我身上——于是我不得不同我所亲近的一切分手,无可奈何地重又拄起云游四方的香客的拐杖。可是通向新的幸福的坡道是险巇的,高得如登天梯,而且在山巅迎接我的将是夜、雾和风雪。在山口等待着我的将是可怕的孤独……但是咱俩还是走吧,走吧!”

我磕磕绊绊地向前走去,仿佛在做梦。离拂晓还早着呢。下山到谷地得走整整一夜的时间,也许要到黎明时方能在什么地方睡上一觉,——蜷缩着身子,沉沉睡去,心里只有一个感觉——在冰天雪地中跋涉之后进入温暖梦乡所感到的甜蜜。

天亮后,白天又将以人和阳光使我高兴起来,又将久久地迷惑我……可或许不等白天到来,我就会在山间的什么地方倒下去呢?于是我将永远留在这自古以来荒无人烟的光秃秃的山巅之中,永远留在黑夜和风雪之中了。

(戴骢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在行文中突然插入了有关几座孤坟的记叙,这是为了说明“我”在极度的紧张、疲惫中,产生了死亡的恐惧,也是为了强化“我”的生命感悟。
B.文章中经常写到“我”的自我安慰,“我”的自言自语,“我”的无端怨恨,“我”对马的倾诉,这是“我”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作者“求真”的表现。
C.尽管叙述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但可以看出,这次的山口之旅是“我”早已计划好了的,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苦恼,寻找新的幸福。
D.“我”在即将走出黑夜时对“白天”的向往与困惑,是“我”经历了艰难的跋涉之后产生的顿悟,也是作者思想矛盾的表现。这种矛盾构成了文章主题上的多义性。
E.文章题名“山口”,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走出山口,这里的山口,既是真实的山口,又是“我”心中的山口,是人生意义、人生目标的一个象征。
【小题2】下列对有关文章艺术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以油画式的艺术表现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一人一马在夜幕下的深山里艰难行进的景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我感觉到”这句话,这句话的使用使得一些事物的描写有些模糊,但却更真实地表达了“我”内在的心理感受。
C.文章中多次写到夜色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标明时间,因为“我”已经失去了准确的时间与地点的概念,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时、身处何方了。
D.文章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大量生动、准确的比喻,使得这篇散文呈现出十分丰富的色彩,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E.文章有着鲜明的风格,作者不拘成规,兴之所至,率性而为,挥洒自如,思想自由舒展,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小题3】《山口》在描写夜色中的深山景象时,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集中描写这些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几次写到跟在他身后的“那匹浑身湿淋淋的疲惫的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综观全文,作者在夜走山口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生命感悟?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感悟是哪一点?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小题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袭人,宝玉四个大丫鬟之首,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服侍宝玉细心周到,对人和气,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常常规谏宝玉。
D.宝玉房中丫鬟众多,她们地位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其中最具有反抗精神,不过最后被赶出府的丫鬟是司棋。
【小题2】文中画线处写黛玉伤心落泪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