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②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③女,弗④如也。”(《论语·公冶长》)
注:①愈:胜过、超过。 ②望:比。③与:同意,赞同。④弗:副词,相当于“不之”。“弗如”,相当于“不之知”
【小题1】孔子和曾子的谈话,阐述了什么道理?请概括。2分
【小题2】子路说颜回能“闻一知十” ,说明颜回具有哪种学习能力?而他说自己“赐也闻一以知二”体现了他的什么品德?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04:1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义牛者,宜兴铜棺山农人吴孝先家水牛也。力而有德,日耕田二亩,虽饥甚,不食田中苗。吴宝之,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之。一日,希年牧牛,跨牛背随牛所之。牛方食草涧边,一虎从牛后林中出,意欲攫希年。牛知之,即旋身转向虎,徐行啮草。希年惧,伏牛背不敢动。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牛将迫虎,促奔而前,猛力触虎。虎方垂涎牛背儿,不及避,踣而仰偃涧中,不能辗。水浸虎首,虎毙。希年驱牛返,白父,集众舁虎归,烹之。

他日,孝先与邻人王佛生争水。王富而暴,素为乡里所怨,皆不直之,而袒孝先。王益怒,率其子殴孝先死。希年讼于官,王重赂邑令,反杖希年,希年毙杖下,无他昆季可白冤者。孝先妻周氏,日号哭于牛之前,且告牛曰:“曩幸藉汝,吾儿得免果虎腹。今父子俱死于仇人矣,皇天后土,谁为我雪恨耶?”牛忽长鸣,奔至王家。王父子三人方延客欢饮,牛直登其堂,竟抵王,王毙,复抵二子,二子毙,客有持杆与牛斗者,皆伤。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注)①踣:跌倒。②舁:抬。③昆季:兄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之    即身转向虎    为乡里所怨   方客欢饮
【小题2】下列各句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A.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跨牛背随牛所
B.王富暴/促奔
C.素乡里所怨/谁我雪恨耶
D.牛食草涧边/王父子三人延客欢饮
【小题3】翻译句子:
(1)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
(2)曩幸藉汝,吾儿得免果虎腹。
【小题4】本文中的义牛的“义”具体表现在哪里?
【小题5】文章借义牛的故事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意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萊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也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游八毛公大人争廷致而听其琴有愿丛而学者虽善然终墓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笫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注)①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B.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C.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D.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主司,有科举的主试官之意。“主司”在唐代李白《送杨少府赴选》“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和本文中都是主试官之意。
C.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D.康熙,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蒙语“平和宁静”之意。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焚琴子毎遇伤心事容易放声痛哭。他北望京城,放声痛哭;想到寇莱公被贬也痛哭。
C.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D.焚琴子有经世济民的才能,却不被官员礼遇。他喝酒后常把琴摔在地上,大发议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
(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