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共19分)
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尤甚。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育矜:自夸
C.过蒙拔,宠命优渥擢:提拔
D.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听:准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B.州司临门,急星火
覆杯水坳堂之上
C.况臣孤苦,特尤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李密刻意提到自己曾经“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而不事二主,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第二段,作者还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以此表明不赴命的意愿。
C.李密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用古代贤君治国之道,为自己孝敬祖母找到不能立即奉诏的依据,也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D.为人臣当“尽节”于陛下,为人孙当“报养”于祖母,在两难境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_
⑵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4 10:2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适:舒适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兵:士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D.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先亮出观点,反对“逐客”,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用客籍之士的理由,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
B.第三段作者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以非凡的勇气抨击秦王骄奢淫逸,可谓反腐“上无禁区”。
C.作者善用比喻,如用秦王取物的态度比喻说明取士的态度,用“泰山”“河海”比喻说明君王应有的气魄,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D.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谈逐客的危害,程度由轻到重,步步升级。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策:预计
B.即载其家桂州走:逃到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表彰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忽:忽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告其将陈珙作师说贻之
B.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今君亡赵走燕
C.宗旦乃独不六国秦皆诸侯
D.但贼至能死不去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①宗旦言不已 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B.①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同类题3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指出各句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育。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更加
D.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5分)
②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太祖平武昌,即议律。吴元年①冬十月,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珮,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谕之曰:“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又恐小民不能知,命大理卿周桢等取所定律令,自礼乐、制度、钱粮、选法之外,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训释其义,颁郡县,名曰《律令直解》。太祖览其书而喜曰:“吾民可以寡过矣。”

洪武元年,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讲《唐律》,日进二十条。五年,定宦官禁令及亲属相容隐律②,六年夏,刊《律令宪纲》,颁之诸司。其冬诏刑一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及成,翰林学士宋濂为以进,曰:“臣洪武六年冬十一月 受诏, 明年二月书成。篇目一准于唐: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曰名例。采用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律百二十八条,旧令改律三十六条,因事制律三十一条,《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合六百有六条,分为三十卷。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九年,太祖览律条犹有未当者,命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详议,厘正十有三条。十六年,命尚书开济定诈伪律条。二十二年,刑部言:“比年条例增损不一,以致断狱失当。请编类颁行,俾中外知遵守。”遂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取年所增者,以类附入,改《名例律》冠篇首。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九》)

(注)①吴元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一年为自己建了一个字的年号“吴”。②亲属相容隐律: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亲属可以相互包容隐瞒犯罪,法律不予制裁或减轻处罚。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恐小民不能知     周:全都
B.类聚成     编:册子
C.《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    掇:编辑
D.取年所增者 比: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颁郡县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着!
B.臣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诏    弱天下之民
C.俾中外知遵守  此虽免乎行,犹有待者也
D.改《名例律》冠篇首 不拘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令,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县令,文中指的是法令。
B.宦官,宫中侍奉的官,意同《孔雀东南飞》里“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之“宦官”。
C.表,这里是指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狱,指案子,《曹别论战》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之句的“狱"即是此意。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B.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C.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D.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太祖平定武昌之后,就下令朝中大臣二十人为议律官修订法律,并亲自召见诸臣,讲论律文要义,表明皇上对修订大明法律极为重视。
B.通过二个月的努力,议律官们修成律令,共有法令一百四十五条,律条二百八十五条,简称为《律令直解》,并颁发这些册子给郡县。
C.在《唐律》的基础上,刘惟谦等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三十卷的《大明律》修成,以后便不再修改。
D.选文简述了明太祖诏令修定大明律令的事情,所关涉的律文名目繁多,参与人员众多,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却写得清晰明了。
【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
(2)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
(3)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乌氏庙碑铭
韩愈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享。”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军佐窃议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①,祀自左领府君而下,作主于第②。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③,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秦有获,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④,讳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属破奚、契丹;从战捺禄⑤,走可突干⑥。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积粟厉兵,出入耕战。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二子:大夫为长,季曰重元,为某官。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来觐来斋,以馈黍稷。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三室同宇: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庙宇中。②作主于第:在家中做好牌位。③存:指乌氏先祖乌存。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④是生赠尚书: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⑤捺禄:山名。⑥可突干:契丹将领的名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从史京师致:招引
B.号名差卑,于配不宜:合适
C.可突干走:赶跑
D.积粟兵,出入耕战厉:磨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其下皆甲以出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始以武功为名将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乌承玼父子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①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 ②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 
③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   ④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 
⑤从战捺禄,走可突干 ⑥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诱捕叛将卢从史的危急时刻,乌重胤挡住军门,正气凛然,控制住了局面。朝廷对他嘉赏提拔,并给予他建立家庙、先祖享祭的荣耀。
B.乌氏宗族源远流长,《春秋》上即有记载,历代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入唐后成为名将之家,乌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为河阳军节度使。
C.乌氏家庙于元和八年建成,用以祭祀乌重胤的先祖三代人:父亲工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乌承玼,祖父中郎将乌蒙,曾祖父左领军卫大将军乌令望。
D.这篇碑铭重点突出,着重记叙了乌承玼父子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而对他们先祖的事迹则略去不述,这样写使碑铭的重点得以突出。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5分)
(2)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