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修①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 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小题1】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成人 俾:使
B.吾虽不及姑 事:侍奉
C.此死也   狱:监狱
D.屡而叹  废:停止、搁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B.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C.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D.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之父为官清廉,俸禄微薄,他不让俸禄有节余是因为他认为俸禄有节余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B.欧阳修的祖母去世后,无论“岁时祭祀”,还是“间御酒食”,欧阳修之父都会流泪,为不能好好奉养她而终身感到遗憾。
C.世间治狱的官吏每每想要置犯人于死地,欧阳修之父却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为的是不让被处死的人有遗恨。
D.欧阳修年幼丧父,太夫人以“汝父之志”教育他。告诫他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不必施与众人,有仁爱之心即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何恃而能自守耶?
(2)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8 09:1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2分)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崕之间。复舍舟登陆,循径曲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声。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 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 好 不外 见 而 人 亦无 以 亲 炙 其 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舍舟登陆,循径曲以上仄:狭窄
B.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滑以下危:危险
C.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薪采:砍柴
D.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摈斥:人被赶到很远的地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如三楹之室用亡郑以陪邻
B.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吾还也
C.溪外翠壁千寻久,能以足音辨人
D.洞此三人得名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与微之会于夷陵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
C.不拘于时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夷陵州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陆行二十里,靠近大江的南岸,就是所谓的下牢关,开篇就点出了此次行程的路线和大致方位,用笔简洁洗练。
B.第一段对地形的详细描写衬托出众人克服疲劳和艰险,一心寻访美景的执著精神,同时暗示三游洞地处偏远,为后文作者的议论埋下伏笔。
C.第二段颇多写声音之处,有石声,有人声,还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这些声音以动衬静,显得三游洞更加神秘幽静,令人沉醉其间。
D.三游洞虽然风光秀丽,但地处偏僻、难以攀登,若不是借元白之名,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最后一节,作者由自身推及到众山川,这些山川就如同自己的境遇一样,胸怀凌云志,下笔有千钧,言语中包含着欣喜之情。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 然 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好 不 外 见 而 人 亦 无 以 亲 炙 其 光
【小题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力未于国者见:表现
B.而赋敛轻:减轻
C.正道弃捐:舍弃
D.沟渎不于隘遂:通,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所慎四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B.德不当位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C.大臣和同其培之也,若不过焉不及
D.邪事日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A.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B.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C.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D.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治理取决于治国者在用人方面要注重其品德、能力、功劳分别与其地位、俸禄、官职相当。
B.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四个条件,不仅要靠城郭险阻来固守,还需要选贤举能、严明赏罚和重视农业生产。
C.国家之所以富足,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D.“五事”主要讲述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的重要性。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4分)
(2)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3分)
(3)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言兵事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B.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C.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D.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B.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称字(对平辈或长辈)出于尊敬。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D.对君王称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2)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宠命优渥——优渥:优厚B.朝不虑夕——虑:保证
C.日薄西山——薄:迫近D.更相为命——更相:交互
【小题2】下面四个句子中,“之”作代词的一项是
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之二虫又何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矜”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B.①与③相同
C.②与③相同D.①②③都不相同
【小题4】把原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