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选自《孟子•离娄下》)
【注】 ①亟:屡次。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小题1】此章用流水的特点来比喻学习,为什么说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2分)
答:     
【小题2】在这首水的“赞美歌”中,孟子以水比喻人的道德品质,孟子赞扬的是什么?批评的又是什么?(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6 02:5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B.以顾余(羞辱)
C.为笑于里人(担忧)
D.遂以赠二生(写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B.
C.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B.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C.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D.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
【小题4】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3分)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B.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C.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D.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小题6】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六七十
A.有朋自远
B.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
C.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
【小题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小题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小题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宋玉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知臣之所为哉?”
(选自《古文观止·楚辞》)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5分)
(1)何士民众庶不之甚也 (2)愿大王其罪
(3)国中而和者数千人 (4)云霓,负苍天
(5)又知臣之所为哉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先生□有遗行与   
②杂□流徵    
③翱翔□杳冥之上
A.其、以、乎B.岂、之、以C.岂、以、乎D.其、之、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襄王责问宋玉是否有不检点的行为,宋玉承认有这种情况,且并没为自己作辩解。
B.宋玉所拟设的“歌于郢中”之客的故事,意在得出曲高和寡的结论。
C.宋玉以凤与鷃、鲲与鲵作比照,又以圣人与世俗之民对比,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绝凡超俗,卓尔不群,其所作所为不为芸芸众生所理解,不足为怪。
D.“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这句话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回击,也表现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怀。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3分)
(2)夫藩篱之鷃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剖,然后见知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州县求举   诣:到
B.自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计:考虑,谋划
C.尤非相之辞也 悉:熟悉,了解
D.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微:微小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凡仆汲汲于进者 以为必俟工人
B.一既得之,而又黜中书  然后见知天下
C.进于是选,必知怀惭    自负何如哉
D.盖欲具裘葛    而宰相为忧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B.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C.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察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D.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小题4】①请根据文本内容,写出三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评价韩愈其人。
②从上一小题的三个评价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