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 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其家落:使……衰败
【小题2】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很多人,有的出身于农工商贾,一共写成一卷,来劝勉学习的人。根据我最近所听到的,近来应潜斋的高徒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从父亲离世、无所荫庇,能成为儒家风范的人中选拔出来的。凌、沈二人的名声更响,在沈端恪所写的传记中能见到,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是杭州钱塘县人。姚氏,是杭州以前的大姓。敬恒早年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个贤惠的妇人。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没在集市店铺之中,渐渐地靠经营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来养家糊口。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出这等丑恶的行径吗?我没有希望了。”敬恒非常惶恐,长久地跪着谢罪,愿意改掉以前的不好品行。于是在应潜斋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每天诵读《大学》一遍,潜斋很喜欢他。一言一行,敬恒服从老师的教诲,淡泊而韬光养晦,凡事必求宽厚仁道。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姚江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他的心意,唯独见到敬恒而称许他,说:“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
曾经在闽游学,闽都督姚公盛情招待他,拿平定台湾的事情向他询问。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被平定了。只是闽中的民力已经消耗尽了,您应当拿什么来使它恢复元气呢?”闽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然而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所取得的收入没怎么增加却勤于布施,财力渐渐不支,于是因为这使家道衰败了。
晚年因为莫须有之罪被捕入狱中。宪使到监狱中检阅囚犯,敬恒正在诵读《大学》,宪使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入他的牢房之中,看见他的桌子上都是二程、张载的书,招呼他一起坐下和他谈论,大吃一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敬恒最终因为贫穷离世了。他平生凡事情亲自去做,不写文章,所以很少有知道他的人。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一篇志,又搜集了他的一些事情来为他立传,来匹配凌、沈两人,将等待后世有像李二曲那样的人。可惜寻访他母亲的姓氏,最终没有得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9 11:0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②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䲡鳝而号狐狸。

③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 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④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注)①蓍龟:均为古时卜筮用具。这里借指欧阳修是国家的栋梁,朝中决策稽疑非其莫属。②斯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欤B.耳C.也D.乎
【小题2】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以体现自己作为欧阳修学生此时的悲痛。
B.运用比喻手法,衬托出自己在欧阳修的教导下文采斐然。
C.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欧阳修在北宋政坛的地位。
D.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出了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地位。
【小题3】下列对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释了作者不能去奔丧的原因。
B.殿住全文,统括前后两个部分。
C.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升华作用。
D.点明了千里之外封寄悼词之因。
【小题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5】后代学者认为此文情感充沛、层次井然,体现了苏文“涣然如水”的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

太宗朝,天下新承隋氏丧乱之后,人尚俭素。太子太师魏征,当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焚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宅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叹,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则天以后,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丽。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安禄山初承宠遇,敕营甲第,瓌材之美,为京城第一。太真妃诸姊妹第宅,竞为宏壮。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肃宗时,京都第宅屡经残毁。代宗即位,宰辅及朝士当权者争修第舍,颇为烦弊。议者以为土木之妖。无何,皆易其主矣。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词人梁鍠尝赋诗曰:“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盖此之谓也。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谓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郭令闻之,怆然动容。遂入奏其事,因固请老。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   吊:吊丧。
B.竟终于方丈室之内   方丈: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
C.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将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员。
D.无何,皆易其主矣   无何:没有办法。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敕将作造堂安灵座焉 议者为土木之妖
B.太宗欲营第,辄谦让不受 遂辍其材,造正堂
C.高宗闻嗟叹  筑者释锤对曰
D.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郭令将出,见修宅者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王侯将相京师第宅修建的变化描写中,引出对上层统治者们追求奢靡生活的警诫。
B.作者描写唐王朝建国之初魏征、李义琰这样的大臣居所之卑陋褊迫,提倡为官清俭。
C.文中描述王鉷、安禄山、太真妃诸姊妹的第宅,“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鲜明地表达了再崇丽宏壮的建筑,都将成为废墟的道理。
D.郭子仪跟筑者的一番对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2)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

同类题5

课内阅读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名节 矜:自夸
B.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C.皇天后土实所共 鉴:借鉴
D.臣不犬马怖惧之情    胜:尽
【小题2】下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察御史,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监察御史不仅可对违法官员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的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
B.孝廉,本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后指考试,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后来也变成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楚词体”诗歌总集,又称《诗》《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D.枢密院是古代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
【小题3】下列对最后两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几段中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这两段重在陈情晓之以大义。
B.这两段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应尽忠尽孝,死后也应感恩图报的感情。
C.这两段文字融情入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曲折又条理。
D.连用两数字对比,意在说孝比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