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力殆慑:害怕
D.窃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试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9 04:5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医潘况秀才序

宋刘攽

始,潘君以术游京师,疾病之至门者日数人。于是,有知潘君者曰:“潘君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无病。”“潘君视隐如显,视远如迩。色喻于目,脉喻于指,声喻于耳,三者并用,药至病去,所谓国能也!”

他日往,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数十百人。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守学固而处心平,不以人之向己而喜,不以人之去己而沮,泛然唯吾所以自任而已,所谓有道者也!”

他日又往,则疾病之至者无算,举京师之人将迁焉。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其视富贵如贫贱,视布衣如王公,得千金之谢,犹箪食之馈,所谓士君子也!”

呜呼!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贤不肖袭情。若潘君者,自始及终,三誉益隆,人之从之者,百倍初。岂非真贤也哉!

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设危辞诡说,以恐喝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益投毒药,与病相违,使其不自聊赖,然后徐徐解治,幸而不死者有矣,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厚求拜谢,以复其劳。若其不活,则其得金帛固多,恬然持去,不自愧耻,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昔岐伯、和、缓之能,乃通于治国修身之际。呜呼君子,孰能矫正之者。若潘君者,其复何

呜呼!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仆感潘君守道,出于流俗,故作叙以示知者。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散文卷》,有删改)

(注) ①哜(jì):尝(滋味)。②岐伯:古代名医,相传是黄帝时人。和:医和。缓:医缓。两人均为春秋时代名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君有病于未病   相:仔细看,观察。
B.持久则善恶自 效:仿效。
C.捩其手足而之财   邀:求取。
D.其复何   尤:过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疾病之至者益多
于其身也,耻师焉
B.人之从之者,百倍
青取之于蓝而青
C.则其得金帛固多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D.视贫贱无势者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况医术高明,能看出处于潜伏期还未发作的病症,望闻切多方并用,能作出准确诊断。
B.潘况行医有道,在他眼中病患人人平等,没有富贵布衣等级之分,前来求医的病人日益增多。
C.文章旨在提醒从医者发扬古代名医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庸医的恶劣行径。
D.作者用逐层渲染的方法详细地描写潘况受信赖的过程并转述他人的述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
(2)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1)高而望,得异境焉    (2)风雨明之间,俯仰百变    
(3)虽南面之君,未可与也 (4)隐德之士,而玩之     
(5)翻然敛翼,婉将兮 (6)啄苍苔而白石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观其所以微现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苏轼《留侯论》)(3分)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同类题4

   Ⅰ《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 悟:醒悟,觉悟
B.况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高,长
C.未尝不文嗟悼     临:临近
D.之所欣,俯仰之间  向:朝向
【小题2】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所述D.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小题3】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其书法艺术卓越,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兰亭集序》虽是为一般宴集而作,但却不同于当时的咏物谈玄之作,该文章写得清新朴素,指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老庄哲学观点。
C.《兰亭集序》中,“不知老之将至”出自《孟子》。
D.“永和”是年号,“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暮春”指晚春,“禊事”是古时的一种风俗。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