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力殆慑:害怕
D.窃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试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9 04:5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上文选自《新序》,由西汉时 进行采集史实、编纂而成。
【小题2】加点字解释。
(1)怨,祸之道也(  ) (2)此梁之阴也(    )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B.则又皆以灌矣
C.瓜日以美D.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E.上以无隐,益重之
【小题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小题6】分析第二段划线句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小题2】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5分)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5分)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昳汝办治。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慑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有删节)
注①殗殜(yè  dié):病不甚重,半起半卧。②绵惙(chuò):病势危急。③窀穸(zhūn xī):墓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所娱遣 遣:派遣
B.一旦长成,遽躬蹈 蹈:踏
C.旧事填膺,思之凄梗 膺:胸
D.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瞑:睁眼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舞幽壑之潜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2)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3)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小题4】在这篇祭文中,作者回忆了与妹妹有关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去来兮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辞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式散文化;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辞和赋都注重文采。
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C.仲秋,指中秋节,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D.乙巳,本指乙巳年,为干支纪年法, 我国古代以天为干,以地为支,简称干支,每60年为一周期。课文中的“乙巳”指晋安帝义熙元年。
【小题2】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心态。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补救。
C.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D.登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皋:高地。
【小题3】对下面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 以:用来,介词。
B.亲故多劝余长吏,脱然有怀    为:为了,介词。
C.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以:因为,连词。
D.及少日,眷然有归欤情 之:的,助词。
【小题4】下面全是陶渊明表达归隐田园乐趣的一组是(   )
①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②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
B.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C.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文风。
D.诗人因家境贫穷,孩子很多,种田不能够自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所以自己就产生了做官的念头,他对高官厚禄还存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