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20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B.山川相(缭、盘绕)
C.酾酒临江 (斟酒)
D.而吾与子之所共(合适)
【小题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
C.客有吹洞箫者D.何为其然也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B.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4】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B.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荆州D.匏樽以相属
【小题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舟中 浩浩如冯虚御风
B.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愚,何哉
C.挟飞仙遨游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D.不知东方既白 目遇而成色
【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7 02: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
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得观而后已:停止
B.所至不遗余力殆:大概
C.溺其美而其中动:移动
D.以一时之兴适:满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余寻花是也B.废而返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C.可谓狂且癖矣D.惟诗皆信口率笔
 孰能讥之乎 及河,则在舟中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
B.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
C.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
D.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我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说我是妖呢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
D.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

同类题3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论次(注)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乙)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于缧绁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B.来者     思:使动用法,使……思考
C.放失旧闻   放失:散乱丢失
D.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搜集、归纳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给谁的信,如“报……书”、“答……书”等。
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中“仆”字就是自称的谦词。
C.通假字是古文言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选文中加框的“底”“失”“愠”“责”字均为通假字。
D.孔子所作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所作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小题3】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B.甲文中“身毁不用矣”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也传达出内心的抑郁不平。
C.乙文中作者表明《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D.乙文中“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注:耦,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1)窗疏四(_________)
(2)可以风之爽(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左偏为楼
B.幽壑之潜蛟
C.可以月之来而饯其往
D.栗深林兮层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斯楼赘矣。
A.今人极力以营口腹
B.尔无忘乃父之志
C.孰能讥之乎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2)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小题5】作者将此楼命名为“可楼”,是因为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_______;从议的内容看,作者针对当时社会______的现象,表达了_______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