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9处)(4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选自《论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9 11:1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韦中立①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④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患在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⑤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矣。
屈子赋⑥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⑦,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⑧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苟亟来以广是道⑨,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注】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②仆:自称谦词。③吾子:对人相亲爱的称呼,可译作“您”。④卜:估量。⑤增与:加给,此处有渲染的意思。为:编造。⑥屈子赋:指《九章·怀沙》。⑦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⑧病:诟病,辱骂。⑨苟亟(qì)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亟来:常来。是道:指作文之道。
【小题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书云,欲师     相:xiāng,互相
B.虽常好言论,文章  为:wéi,写作
C.人之患在为人师   好:hǎo,美好
D.如是者矣 数:shù,多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患在好为人师 古学者必有师
B.因抗颜为师    小学大遗
C.愈是得狂名    作《师说》贻之 
D.至无雪已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在这封回信中,反复强调“不敢为人师”,他虽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面为师”的精神,但又主张“取其实而去其名”,即不必讲求为师之名,应该注意为师之实;师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B.本文在阐述道理的同时,对于反对师道的人,不论从形象和用词上,都无不透露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庸蜀吠日、南越吠雪的狗,他们的群怪聚骂,如“越蜀吠日”等等,都见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
C.为了说明拒绝“欲相师”的道理,他首先说“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言自身条件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这也是他拒绝“欲相师”的真正原因。
D.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论述时人不重师道的弊端时辛辣幽默,在答复韦中立时则婉转平易,表现出长者之风。
【小题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非 独 见 病 亦 以 病 吾 子 然 雪 与 日 岂 有 过 哉 顾 吠 者 犬 耳 度 今 天 下 不吠 者 几 人 而 谁 敢 炫 怪 于 群 目 以 召 闹 取 怒 乎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B.不相师耻:以……为耻
C.士大夫之族:家族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或师焉,或不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志康墓铭

(宋)苏过

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敢以外祖黄才叔所行事来请。”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公有田在陈,遂为终计。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后守岳阳,政亦可观。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娶黄氏。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鸣呼,风俗不振也久矣!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与余长兄 游:交往
B.敢以外祖黄才叔所行事来请     状:描绘
C.其饮食卧起 相:互相,一起
D.志康又不于世 偶:迎合,投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    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遂为终计 有鱼,其广数千里
C.今没于丘墟草棘间 衡诡对而出
D.风俗不振也久矣 及其所既倦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
B.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C.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B.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C.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D.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B.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
C.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平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孙介夫,介夫为人受到苏轼赞许,又写到志康的妻子黄氏,为人贤惠。
D.在墓志后半部分,作者指出孙介夫孙志康父子由于正直贤明,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2)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3)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B.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会。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
D.阮籍猖狂 再:狂放,不拘礼法。
【小题2】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课文名句,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你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命途多舛者多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又何必怨天尤人呢?
B.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周恩来有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句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些诗句说明,英雄是成功者的奖品,更是坚毅者的封号。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人在逆境中也不一定就得垂头丧气、无能为力,“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D.有人觉得自己就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错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小题3】对文中的典故,下列各项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王安石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B.“奉宣室以何年”是借贾谊的事迹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中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晋书·吴隐之传》和《庄子·外物篇》,意在表明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自己处境艰难但却能自得其乐。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想效仿阮籍以不拘礼节的狂放来宣泄自己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的消极行为,有力求振作自强,自慰自勉之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所以微其意者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通“弊”,弊端
D.不其志气称:符合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势未可乘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
B.而归臣妾吴者多市人之言语
C.而命仆妾之役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而状貌乃如妇人女子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点明人的高尚节操对成大事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
B.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蔓不枝。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5分)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