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流光溯:逆流而上。
B.苏子然愀:指容色改变,这里有忧愁的意思。
C.山川相,郁乎苍苍缪:缭绕、盘绕。
D.举匏樽以相属:慰藉
【小题2】【小题3】下列句子,不属于客“托遗响于悲风”原因的一项是()
A.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小题4】【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调转到悲伤,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
C.客人借眼前之景引出曹操落败,又继以他横槊赋诗时志得意满进行对比,对曹操这个奸雄进行了抨击。
D.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的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8 04:3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有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小题2】下列关于“而”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施施而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穷山之高而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东也
B.望西山,始指异之舞幽壑之潜蛟
C.自远而至圣人之所以为圣
D.入深林,穷回溪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尾篇。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苏 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篓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眨眼
B.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上:通“尚”,崇尚
C.邓艾缒兵于蜀中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D.使之狎而堕其中狎:亲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和中心,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比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B.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C.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D.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分)
(2)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