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焉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外出的人
【小题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身也,则耻师焉
A.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明也
C.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句读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小题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03 03:0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②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之金石,播之声诗,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节)

注:①高牙大纛:指旗杆上装饰象牙的大将牙旗,亦代指高位者的仪仗。②桓圭衮冕: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玉制礼器。衮冕,古代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    易:轻率
B.世有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C.已高科、登显仕 擢:选拔
D.之金石,播之声诗 勒:雕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贵归故乡/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B.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乃作昼锦之堂后圃
C.耀后世而垂无穷/尝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可谓社稷臣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2)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3) 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小题4】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以罪,无所归——废:罢黜,罢官
B.访诸旧老——访:询问
C.人固动物耳——动物:被外物所感动
D.非胜是而之,则悲而不开——易:轻视,看不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得高爽虚辟之地,舒所怀——予爱而徘徊,遂钱四万得之
B.构亭北碕,号“沧浪”——积土成山,风雨兴
C.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处北宋初期,因受朝中保守派陷害,被削职为民,带着心灵的创痛,流寓苏州。文章先叙写“高爽虚辟”宜居之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土居褊狭不能出气,这与其说是生理上的感觉,不如说是愤懑和抑郁的心理上的感觉。
B.孙承祐的池馆遗址,环境优美而僻静,深受作者喜爱。这一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真切地写出了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而对具体筑亭之事,仅以“构亭北碕”一语带过;至于为何取名“沧浪”,则始终未予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C.作者抒写他从这一佳地获得的情趣,极力渲染内心的舒坦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唯与“鱼鸟共乐”。这种极端化的追求,是作者心灵上对黑暗现实所作出的逆向反应,也说明政治打击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沉重印记。
D.文章清晰地留下了仿效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作者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小题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曰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2)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甚矣,汝之不惠
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D.以为轮,其曲中规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课文最后一段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是“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同类题5

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有关文句,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B.夫夷以近  夷:平坦
C.不随以止也 随:随便
D.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小题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②句用法相同,③④句用法相同B.①②句用法相同,③④句用法不同
C.①②句用法不同,③④句用法相同D.①②句用法不同,③④句用法不同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