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②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③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吕甥:人名。②茅焦:人名。③劘mó:切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晋侯执:俘获B.人为上客延:延请
C.君之所使恣:听凭D.焦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屡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迎拒之吾从师之
B.其晋游说无可疑者谁大王为此计者
C.吕甥之言出义夫祸患常积忽微
D.卒代为秦相者,泽也填然鼓,兵刃既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文章列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
有力地论证了劝谏之难的论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贤能的人,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在茅焦以夏桀、殷纣狂妄悖理的行为加以责备后,秦王母子才和好如初。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5分)
(2)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14 04:0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而飞  怒: 愤怒,这里指因愤怒而飞起。
B.而后乃今风    培:增加。
C.榆枋而止 抢: 触、碰
D.百里者 适: 刚刚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齐谐》者,志怪者 且夫水之积不厚
B.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我决起
C.去六月息者也  余与四人拥火
D.置杯焉胶 时不至
【小题3】以下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吧?大概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尽头吧?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尔墓之木矣 拱:两手合抱
C.武夫力而拘诸   原:战场
D.君之惠,不以臣衅鼓 累:使……劳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吾还也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为死君乎
C.与赢不助五国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D.百越君,俯首系颈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属为之谋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 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以来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通过叙事来说理,是本篇的一大特色。
B.本文总叙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到覆亡的过程,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
C.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朝与陈涉对比,六国与陈涉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论点。
D.本文善用铺陈渲染,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整篇文章如同惊涛飞灤,倾泻而出,不可阻挡,有说服力。
【小题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暗:黯淡,黑暗
B.此譬如两虎相捽捽: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椎鲁:迟钝,愚笨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注】平府: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也诛:惩罚
B.此必有,愿察之也故:故交
C.王令人平府而视之发:打开
D.非王则疾不可治怒:激怒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非贤主□孰能听之
②于故记果有,□厚赏之
③王怒而不□言
A.其且为B.焉乃为
C.其乃与D.焉且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B.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C.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阐述了忠言虽逆耳逆心、但君主不能厌恶听取的道理,运用朴实易懂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B.申公子培品慧高尚,不怕获犯上不敬之罪,替楚庄王接受射杀随兕带来的不祥之灾,为君王竭尽忠心。
C.文挚精通医术,他明知用激怒齐王的手段治病会有不测,但还是冒死而行,显示了高尚的节义。
D.文章通过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和齐王患病烹煮名医两件事,告诫为政者要善纳忠言,厚遇忠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2)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注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壤为类。悠悠与颗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小不能一亩,可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潜潜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钴姆潭西小丘记》节选柳宗元)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与其上高山    徒:随从
B.萦青缭白,外与天 际:交会
C.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持,举
D.余怜而之 售:卖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醉则更相枕卧    可笼而有之
B.不知日入 丘小不能一亩
C.攀援登 惑不从师
D.悠悠与颢气俱   其闻道也固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先从他处着墨,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甲文第二段先写自己被登高所见的景观震惊,接着写出了见到美景时似乎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感受。
C.甲文作者从高峻峭拔的西山中感受到了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慰。
D.乙文反复描写小丘的美景,以及游览时的惬意,极力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满足感,他那遭贬的失意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小题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