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蒙正败,士以此公多:称赞
B.公复以循吏之许:期望
C.杖命者,逐之矫:假传
D.府当市民马以骑士益:有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C.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22 04:1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人
B.渐不知天下之得失渐:逐渐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恶:厌恶
D.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持:要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启其怠且忌矣。得过且过。
C.以其书可见也。以沛公言报项王。
D.岂爱其君之谓欤?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下面四组各两句能够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诤谏”必须君臣配合才有效的一组是
A.①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B.①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②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C.①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②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D.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②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小题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诤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公,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 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各题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 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 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 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 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 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 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 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 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启愚而立 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 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 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 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易:轻视
B.或病其为矫心     病:认为……是错误的
C.我乃奋其不畏之气  奋:奋发
D.死非我能夺也     夺:强行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贪泉而饮之 项王瞋目而叱之
B.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杳不知其所之也
C.卒以廉终其身 以故汉追及之
D.故吏于其地者 籍独不愧于心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B.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C.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D.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小题4】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③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C.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D.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 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
【小题6】翻译下面语句
(1)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
(2)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旨一也。仆之所避者师之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必循心以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当今之世,至若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为师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固其车,肥其马,长其策,取中道至大都,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必循心以益己 益:增加,充实
B.众口虽恳恳见迫 见:放在动词前,表说话人自己
C.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批评
D.不敢倦,不敢爱 爱:吝啬,吝惜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B.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C.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D.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小题3】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荐人才的科目,后废秀才科,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B.箴,古代一种劝诫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文上兼有规诫、褒赞的韵文,因为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将二者连称为“箴铭”。
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可译为“您”,也可用于称自己的儿子。
D.反义相对,是古人起字的方法之一,即表字和名意思正好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杜甫,字子美。”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继承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强调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B.柳宗元拒绝做严生的老师,原因有很多:不愿承担老师之名是其一,社会风气不好是其一,实际才能不足以做严生的老师又是其一。
C.柳宗元认为仲尼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普通人一般不可能达到孔子的境界。在文中柳宗元还嘲笑了那种为学不到家而学孔子为师之人。
D.柳宗元委婉地表达了对韩愈的赞美,但拒绝像韩愈那样不顾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而为师的作法,主张去名求实地学习。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若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固其车,肥其马,长其策,取中道至大都,又奚师欤?

同类题5

阅读下文

赠孙秋士序(清)

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其貌,忻慕笑抃,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小题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 》对此有所论及。
【小题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
【小题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小题4】从文来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
【小题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