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⑤,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被兵特甚被:遭遇,遭受。
B.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辟: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殷:深重、酷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乃设九宾礼于廷。
C.生民各安其业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3】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B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C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D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26 05:1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者C.焉D.耳
【小题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小题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小题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之于天而天受之,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小题1】列各句中对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于天而天受之 荐:举荐。
B.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现、显露。
C.使之主事而事  治:统治。
D.天子不能以天下人 与:给予。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A.荐于天而天受之
B.三年丧毕
C.夫然后中国
D.舜避尧子于南河之南
【小题3】下列有关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阐明了孟子关于“禅让”的看法,他主张依民意而行禅让。
B.孟子还强调,受让者要有大贤大德,要首先经受得“主事”的考验,才有可能继位。
C.选文层层分析说理,并通过正反对比,把禅位让贤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
D.“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这句话表明孟子对夺权篡位的否定,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2)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①。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②。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③,亦吾所荷也④。”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馀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櫆幼时,犹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汝父幼孤,以养以诲⑤,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櫆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火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⑥?”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

(节选自刘大櫆《章大家行略》)

注①大家(ɡū):即大姑。老年妇女的尊称。章大家是作者祖父之妾,因名份所限,不能称之为祖母,故以“大家”相称。②无出:未生养孩子。③夫子之志:这里指丈夫的心愿(即抚养刘氏后代)。④所荷:担负的责任。⑤以养以诲:养育和教诲。⑥扑责:打骂。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家人之使行( ) (2)若能夫子之志( )
(3)即应声杖扶壁行( ) (4)大家白(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父因娶章大家 / 因指谓櫆曰
B.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 /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C.家人趣之使行 / 大母亦善遇之
D.及大父卒 / 犹及事大母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1)妾即去,如此小弱何?
(2)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述章大家与大母相处“终身无间言”的原因。
【小题5】本文与《项脊轩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颇多相似之处,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 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 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 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 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 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 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 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 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辞让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其忘忧 死而有知,几何离
B.然则节言竹 樊哙侧其盾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礼天下奇才
D.于是乎有中 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欹器,“满而覆,虚而欹”。以之为“坐右之器”,则类似于作为行动指南来激励警戒自己的座右铭。
B.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由最初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发展到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C.大易,指《易经》,与《诗经》《尚书》《礼记》《论语》《乐经》并成为“六经”或“六艺”。
D.旧称儒家的著作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合称“经传”,如《春秋三传》即是注释《春秋》的书。本文中的“传”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 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季,排行次序之一,表示排在最后的。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的说法,《论语》《仪礼》均有记载。陈步瀛是家中的小儿子。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 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D.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三年为最长服丧期。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候,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B.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