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
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
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纳正确的是(3分)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南取百越之地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以愚黔首 ⑤以弱天下之民 ⑥天下云合而响应
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⑥/②③⑤/④
C.①④/②⑤/③⑥D.①②④/③⑥/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焚百家之言聚之咸阳
C.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云合而响应
D.践华为城斩木为兵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委命(于)下吏B.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C.(才能)非有仲尼、墨翟之贤D.(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小题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表明始皇继承前几代的基础,然后文段采用了排比句式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震四海的局面。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说明始皇对内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金人十二”写其弱民政策,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
C.选段中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D.“天下已定”总结上文,“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自以为”讽刺始皇的妄想,表明在贾谊看来“愚民”、“弱民”和镇压政策非败不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12 08:4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索人,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韩非子·难二》

注:①宰:厨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使人    佚:同“逸”,安逸
B.以事于法则行 遇:适合
C.此不可也  释:放弃
D.其君死而桓公 臣: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君人者劳索人 伊尹自以为宰
B.桓公君人为劳于索人 授之
C.使人又非所佚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
D.是以简公易居田常之上也  若使桓公任管仲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
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是否相符来检验他们。
B.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
不杀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着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
C.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
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齐桓公是很危险的。
D.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
桓公不能识别臣子欺主还是不欺主,已经很明白的了。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与优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得到贤才很不容易,得到贤才后做国君就很容易了。
B.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为君主献计献策的事例证明君主得到贤才是很容易的。
C.作者通过管仲和周公旦的对比,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
D.用桀、纣处汤、武之上和简公处田常之上与桓公处管仲之上类比,说明桓公处境危险。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小题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非  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非相》,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也 道:说、谈论。
B.苦伤其今而后悔其     始:当初的行为。
C.世俗之 称:称道、称赞。
D.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颜色:色彩、颜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是判断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同类题5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

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业。”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

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①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闻益   恚:生气
B.师何忍某之归而死   就:接近
C.自是敏颖大   著:著名
D.愿更从师业   卒:完成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翁真乞矣   度我至军中,公
B.意扑杀之   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C.欲去,无所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述夜来梦   不如善遇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对一项是
A.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B.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C.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D.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愚笨,读书难见成效,便被人嘲笑为乞丐。
B.望子成才的太翁厚礼邀请同族一位饱学之士来教进士公读书。
C.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竟意欲用大棒打死儿子。
D.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
(2)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