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修尝考其山川,其图记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计算,列举
C.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其亭焉名:命名
【小题2】(小题2)下列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耸然特立幽于粪土之中不辞
B.辟地为亭不然,籍何至此
C.盖天下平久矣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欲问事,而遗老尽矣吾还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 窈然”“ 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3分)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2-13 11:4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孤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立于陛下,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孝廉:汉代开始的一种人才推荐制度,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最初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墙下,《荆轲刺秦王》中秦舞阳即在陛下惊恐。
D.执事:指管事的人或管事权。古时称人执事则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和《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都属这种,译为 “您”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翠柳
(清)曹衍东
维扬汪本,以手谈自诩。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称“棋汪”。由是一枰之上,方罫之间,闻汪生之风者,可以不战而先
一日,游三楚,寓武昌。太守张公,高手也,癖于木野狐。因与汪弈,三战三北,汪盛气临之。太守汪,因欲得一胜汪者快意,而寥寥。
张于静夜灯前覆汪胜局,反覆凝思,计无所出。一婢名翠柳,慧能。捧茗在张公侧久立,乃曰:“莲漏三滴,犹抱石子不寐,夫人将不耐等矣。”张不答。翠柳指局曰:“但此间争一着先耳。”张恍然。遂命与弈,终局翠胜,张大喜,曰:“可儿,明日当与汪弈,为我一洗前辱。”
辰起,请汪及众宾至,复布局,曰:“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汪漫应焉。张公呼翠柳出,汪视之,垂髫丫髻儇婢也。立案前,入局即持白子曰:“棋让一先。先生请下黑子,可以前驱胜我也。”汪颔之。甫三四着,汪色变。翠曰:“先生面矣。”翠上下嬉顾,略不经意,而子落枰间,一座皆惊。翠又曰:“先生汗出矣。”汪赧颜沉思,下子愈迟。翠随手掷之,疾若鹘落。既而翠柳棋声乃与笑声丁丁格格相酬答;汪如木偶,子更无着处。翠以手自捏其凤翘曰:“先生坐,亦知立者苦否?”众粲然。而汪神丧志沮,辙乱旗靡。忽为翠柳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如方塘一鉴,白鹭数点而已。翠乃以长袖自掩其口,胡卢曰:“先生负矣!先生负矣!”零碎连步以入。汪目望洋,不知所为,是局固未终也。
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注释:①手谈,指下棋。②木野狐,围棋的别称。③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④凤翘,女性的凤形首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不战而先 馁:丧失勇气
B.太守汪     衔:对……怀恨在心
C.而寥寥     卒:(直至)死亡
D.先生面矣   赧:羞惭脸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称“棋汪” 解冒,求出关
B.因欲得一胜汪者快意     寺僧耕之植桑麦
C.一婢名翠柳,慧能 子思报父母之仇
D.忽为翠柳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 乃号令三军曰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
理解:曾经和北京、洛阳的一些达官贵人交往,并被吴桥的某大司马赏识。
B.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
理解:今天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儿,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
C.汪目望洋,不知所为。
理解:汪本眼神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D.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理解:汪本拖着疲惫的双腿踉踉跄跄返回了住所,第二天就走了。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汪本高超的棋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B.翠柳边下棋边说笑体现了她的活泼轻松,这与汪本的心情形成了对比。
C.翠柳说汪本坐着不知旁边人站着看棋的苦,是揶揄汪本犹豫不决,落子太慢。
D.一个丫鬟在终局前就战胜一代围棋高手,说明了“山外有山”的道理。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第四段,“汪漫应焉”一句中,一个“漫”字写出了汪本随意应答的样子,也刻画了他_______的心理。

同类题5

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按要求答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狗鸡豚彘之畜,无失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