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它议论正大,气盛言宜,对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B.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特色。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骈体赋到唐朝已经有转散的趋势。《阿旁宫赋》虽有铺陈,但不堆砌。
C.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中成就较高的作家,他善于借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细心刻画,寄寓真情,读来真切生动,回味无穷,《项脊轩志》即是其代表作。
D.晚明的小品文有较高的成就,其中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吸收了《战国策》《孟子》的长处,雄辩滔滔,气势纵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3-02 11:00: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画记

唐韩愈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斧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寢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食者十有一人,挹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而相戏者、怒而蹄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楣、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瓶、盂、簦、笠、筐、、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声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摹得之,鐽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其始为之劳而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评论)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韩文论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被:同“披”,穿着
B.骑而下倚马隼而立者一人臂:在手臂上
C.舍而食者十有一人   具:准备
D.以其始为之劳而好之笃也夙:平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莫有同者     古之圣人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B.壶矢博弈具     鄙贱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 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
D.其始为之劳     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釜:是古代炊具,类似锅,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此意;“釜”还是古代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B.贞元甲戌:贞元是皇帝年号,甲戌是以干支纪年。
C.独孤生申叔:复姓独孤,名申叔,字子重,生是对未仕青年男子的尊称。古人名与字互有关联,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有协同关系。
D.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文中的赵侍御就是个有道德的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B.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C.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D.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以“……而……者几人”句式为主,对男女老少各色人物连同其活动动作以及具体人数细加描写,画面感十足。
B.第二、三段描绘马匹及剩余的其他事物。以马的活动动作为叙述重点,动感十足;其他事物诸如牛驼驴隼、犬羊狐兔麋鹿,旃车兵器、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等等一应俱全。
C.前三段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由人及物再及物品,其行文错落有致,层次感分明,从简到繁,由粗到细,动而至静。
D.第四段叙事抒情,简述画作的由来,既有对画的珍视,又有对画的不舍,寄寓了事业上的失落感,又有失去至亲的失落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
(2)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3)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同类题2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①,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②,风泠泠,可以蠲③烦析酲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⑥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注】①寻:古以八尺为一寻。②渟渟(tíng):水停滞,平静的样子。③蠲:出去,免除。④酲(chéng):酒醒后所感到的疲惫如病的状态。⑤矧(shēn):况且。⑥ 仆射(yè):尚书省长官。
【小题1】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隐寺为尤,优异、突出B.地搜胜:概要
C.卧而之者狎,亲近D.山树为盖:伞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眼耳之尘,心舌之垢”是指曾经入耳入目的秽物恶音,以及不好的思想和言论。
B.“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意为这就是冷泉亭在余杭和灵隐堪称第一的原因。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是说天下美景皆集于此,建亭者已黔驴技穷,本领有限,再也造不出新亭了。
D.“故吾继之,述而不作”,意思是所以我只继承沿循,只记述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之日”,草木欣欣向荣,可以“畅人血气”,启发人积极向上。
B.“夏之夜”,泉平水净,风凉气清,能使人得到一种超尘脱俗、除污去垢后的快感。
C.作者赞美冷泉亭的原因,全在其客观景物之美,而不注重景物对人的精神的感召作用。
D.本文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
【小题4】翻译(6分)
①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②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少尹序

韩愈

①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②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③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④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小题1】请写出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别于本文的文言序《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其用意是___________。
【小题3】对“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跟着来应和丞相。
B.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丞相。
C.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跟着来应和杨侯。
D.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作诗来应和杨侯。
【小题4】在第③段,作者表面上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怎样,而实际上是有所指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小题5】从全文看,杨巨源其人如何?作者对他怀有哪些感情?
【小题6】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韩愈《送杨少尹序》之类,此可谓是一种无韵的散文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向下送。
B.又欲肆其西封:封地。
C.秦伯说:说话,谈话。
D.夫晋,何之有厌:讨厌,厌烦。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③ 既东郑  ④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缒”字体现出这次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大军压境,烛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军,足见其勇纾解国难的勇气。
B.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的土地,秦强就意味着晋弱,晋国国君是不会轻易让秦国就这样得到好处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C.烛之武重提“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历史,是为了让秦伯警惕晋的狡猾:灭郑以后秦国仍然会一无所获。
D.从一“说”一“盟”一“还”,可知烛之武的一席话扭转了战局,秦伯不但撤军,还与郑结盟。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小题5】请用(/)给下面的文言短文的划线处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