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4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C.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小题4】翻译李桢《六国论》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3分)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小题6】联系课文,指出杜牧、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杜牧
苏洵
李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22 10:2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
D.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 师之不复,可知矣
【小题2】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与于襄阳书

(唐)韩愈

(1)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2)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3)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4)愈虽不材,其自处永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来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小题1】文中第2段中,“先达之士”指_________,“后进之士”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作者看来,“贤士”未被提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3】对“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在他前面引导,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充分展现。
B.不要替他在前面引导,虽然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C.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虽然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充分展现。
D.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小题4】从文章内容来看,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以课内文章《师说》为例,简要赏析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①,开府南服,余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水边)。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张巡)庙及颜杲卿(颜真卿从兄)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船桨)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井壁),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同“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鸟嘴)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阮籍)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②。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唐宰相鲁公,即颜真卿。本文明谓颜真卿,实指文天祥。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恨死无以手见公 藉:凭借
B.与榜人祭具 治:置办,备办
C.越宿而集  宿:露宿,宿营地
D.气林木  薄:迫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布衣从戎 犹不能不之兴怀
B.独记别时语 涂有饿孽不知发
C.以竹如意击石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D.其为文词,以达意 不如善遇之
【小题3】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B.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C.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D.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小题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感情真挚强烈的怀人之作,作者以沉郁深痛的笔触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样的追悼之情。行文一字三叹,泪溅满篇,读来令人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隧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生平事迹,将笔墨倾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莫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2)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坡又尝醉中与季常书云:“一绝乞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黄鲁直①元祜中有与季常简曰:“柳夫人时须医药,今已安平否?公暮年来想渐求淸净之乐,姬媵无新进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贴云:“承谕老境情味,法当如此,所苦既不妨游观山川,自可损药石,调护起居饮食而已。河东夫人亦能怜老大,一任放不解事邪?”则柳氏之妒名,固彰着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

(选自《容斋三笔•卷三》)

(注)①黄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余谪居于黄     谪:恰好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D.审柳夫人时须医药 审:知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血气方刚,崇尚侠义。年轻时,方山子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侠肝义胆,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B.方山子远离尘世,隐居不仕。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隐居在山中。他家里四壁萧条,妻子和奴仆却洋洋得意.
C.方山子精于骑射,武艺髙强。方山子曾带着随从去西山游猎,只见他拉紧缰绳,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翔中的喜鹊。
D.方山子折节读书,有志用世。随着年龄的增长,方山子一改少年时的志趣行为,开始发奋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