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厓门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②扆(yǐ):屏风。③民彝:人伦。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僦:租用
B.登岸,祠者逆于道左 典:掌管
C.谓当宋室播之时 迁:贬谪
D.乃知县废寺遗业所充    割:划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小题3】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3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3分)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3分)
(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15 05:2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C.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羞耻
D.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低贱,卑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B.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C.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其身也,则耻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阐明学习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及专心致志,从而说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第一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的。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小题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小题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小题4】“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耻”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之,请辞决矣B.渔人甚之,复行数十步
C.立法度,务耕织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3】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4】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顏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之私人毛一鹭 私人:党羽
B.买五人之头而之    函:匣子
C.意气扬扬    意气:神情
D.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犹记周公被逮
A.吾社行为士先者
B.为声义
C.然五人当刑也
D.呼中丞名而詈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叙述了以五人为代表的民众与阉党斗争的经过。
B.选文叙议结合,“叙”突出五人的英勇,“议”强调五人之死的意义。
C.五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与毛一鹭躲在厕所逃命的丑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作者逐一写出五人姓名,紧扣题目,表达了对五人“死于义”的崇敬。
【小题4】翻译句子:
(1)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其中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竹子像贤,为什么昵?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性正直。身性正直用来安身立命,君子看到它的本性,就会想到中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竹节坚贞,竿节坚贞用来树立志向,君子看到它的竿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如一的人。像这样,所以君子大多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唐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吏部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从前关相国私宅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凋敝,没有生气。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就说:“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此,从那时起,做筐篓的来砍,做扫帚的来砍,砍剩的竹子,高的不到八尺,数量不到百竿。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在竹丛中,长得茂密,有的不再是竹子的原本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由长者的手种植,却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于是铲除那些茂密的草木,搬运那些粪土。松好竹间的泥土,堆起竹下的培土,不到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了清阴,风来有了清声,竹子似乎有所依,也有所喜,好像有情.对它的际遇有所感激。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唉!竹子只是植物,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凭着它与贤者有相像的地方,如果人们怜惜它,栽培它,(它都会如此,)更何况(对待)那些真正的贤者呢?这样那么,竹子比草木,就像贤者比众人了。唉!竹子不能自己区别(于其它草木),只有人才能加以区别;贤者不能自己区别(于众人),只有选用贤能的人才能加以区别。因此我写下《养竹记》,书写在亭壁上,来留给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想让当今选用人才的人听到罢了。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小题4】(小题4)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1)表现在:
(2)目的是: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3)见贱俗人之口,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