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文言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B.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C.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4-04-23 10:1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小题2】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字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2)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同类题3

与陈伯之书

丘 迟

迟顿首。阿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化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下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感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鞭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选自《昭明文选》)

(简注)①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省睢宁县)人,梁时为江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降北魏。天监四年(公元505后),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私人名义写了这封劝降信。②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擅长骈文及山水诗。③穹庐:原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指代北魏政权。④往哲:以往的贤哲。与:赞同。⑤先典:古代典籍,指《易经》。攸高:嘉许。⑥廉公之恩赵将: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屡立战功,后受同僚忌恨,不得已出亡到魏国,还时常想回去为赵国出力。⑦吴子之泣西河:战国时魏国名将吴起,本来任西河太守,魏武侯听信谗言,把他召回。吴起临行时,望着西河哭泣说“我走之后,西河必定要被泰国夺去。后来果然如此。⑧吊民:慰问老百姓。⑨聊布:聊且陈述。往怀:往日的友情。
(阅读指要)

《与陈伯之书》是丘迟写的一封政治性书信,是一篇骈体文佳作。文章以劝降为中心,陈明利害,层层深入。文中先对比了陈伯之过去在梁和今日在魏的不同境遇,以唤起他对过去显赫地位和荣华富贵的留恋;接着分析他离梁投魏乃是一时糊涂,听信流言;又分析北魏即将灭亡的形势,希望他及早归降;继而描写故国的秀丽景色,激发其思乡之情;最终说明梁朝的强盛,劝其慎重思考,早做选择,并以老朋友的身份表达了往日的情谊,寄寓了厚望。这封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久,陈伯之率军降梁。文中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语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闻鸣镝而股战(______)   (2)直以不能内审诸己(______)
(3)圣朝赦罪责功,弃录用(______) (4)将军独靦颜借命(______)
(5)部落携离,酋豪猜贰(______) (6)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___)
【小题2】下列句中“伐”与“伐罪秦中”中“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斯亦根以求木茂B.十年春,齐师
C.每一令出,平其功D.此五霸之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用“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这两个典故目的何在?
【小题4】下列分析与概括联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一开头,作者首先回顾陈伯之的才干和往昔显赫功名。然后笔锋一转,写陈人之“闻鸣镝而股战,对穹窿而屈膝”,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指出陈伯之弃投魏的错误。
B.第二段中作者引经据典,极论梁朝的宽大政策,远引历史上著名事例,近举陈伯之切身私事,层层论证,以打消陈伯之的疑惧。
C.第三段中作者进一步陈述现实的利害,指出魏内部相互猜忌、自相残杀的现状,说明陈伯之在北魏如同“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的危险。
D.第四段中描写醉人的江南春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对陈伯之弃梁奔魏的斥责。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2)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⑴,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⑵,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②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 ⑴子固,曾巩的字。⑵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认定“贤人”的依据是: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意思。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知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小题4】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与孙正之虽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 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睿思。
【小题5】联系全文,谈谈对文题中“同学”二字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信之者笃:厚道
C.余而抄之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记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奇迹余乃共取编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
C.以雄天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子长自命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小题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