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钱神问对
[清】戴名世
有神色赤目方,刺其面为文,立中衢,臭达于远。众皆拜,祈请甚,或咄咄叹息不已。戴子见之,前问神,神具以名对。戴子笑曰:“吾闻汝久矣,汝固若是而已者耶,其何以动众如是甚也?”神曰:“吾行游天下,靡人不畏,罔敢不恭,子顾且云云,岂有说乎?”
戴子曰:“吾汝之罪,则镕汝使化而毒未歇,锉汝使折而害无救也。”神怒曰:“余固知孺子不足怜,今偶相遭而众辱我。且夫吾为功也,薄海内外,苟非余戚戚嗟嗟①,窘然而无以生。一二迂妄者吾避去,自余诸公贵人,皆孳孳②慕余,手摩而目,以及庶民卑贱之流,无不愿为我死者。吾岂有求于世哉?世求我而已耳。是故官吏非吾不乐,商贾非吾不通,交游非吾不厚,文章非吾不贵,亲戚非吾不和。有吾则生,无吾则死。是故盗我者县官有禁,牟我者锱铢不遗,诚明夫利害之分,而审夫得失之势也。子何以云尔乎?请勿复敢见子矣。”
戴子曰:“固也,吾试且略言之。昔者生民之初,浑浑噩噩,数千百年间,耕田凿井,衣衣食食,天下太平,安乐无事。当是时,岂有汝哉?自汝出而轻重其制,铢两其名,方圆其象,流传人间,惑乱民志,万端俱起。于是庸夫之目以汝为重轻,奸人之手以汝为上下。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至于官之得失,政贿成,敲骨吸髓,转相吞噬,而天下之死于汝者不可胜数也!汝独纷纷然奔走天下,颠倒豪杰,败坏世俗,徒以其臭薰蒸海内。气之所感,积为迷惑之疾,见之者慕,闻之者思,得之者喜,失之者悲,有无不平,贪吝接踵,而充塞仁义,障蔽日月,使天下伥伥乎无所之,而惟汝之是从。”
神曰:“子言固然,然余之道,此乃其所以为神也,汝乌足以知之?”因仰而嘻笑,俯而却走,伸目四顾,举手而别,众共拥之以去。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①戚戚嗟嗟:悲戚哀叹的声音。②孳孳:同“孜孜”,勤勉。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皆拜,祈请甚笃:虔诚
B.吾汝之罪数:计算
C.皆孳孳慕余,手摩而且属:专注
D.颠倒豪杰,败坏世俗颠倒:使……迷乱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神色赤目方不患寡患不均
B.且夫吾为功也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C.苟非余戚戚嗟嗟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至于官之得失,政贿成木直中绳,輮为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的钱神充满铜臭味,流毒民间、祸害世风而自吹有大功,面对他人的指斥则恼羞成怒,盛气凌人。
B.全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自然流畅,寓意精警,借戴子之口,批判了金钱崇拜的恶浊世俗,讽刺了钱神的残酷、贪婪和卑鄙。
C.语言亦庄亦谐,描写形象生动,结尾处仅用“仰、俯、伸、举”四个动词,钱神洋洋自得、目空一切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本文放言纵论,汪洋恣肆,大量运用排比以及骈散结合的手法,使文章富于气势,音调锵铿,富于节奏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余固知孺子不足怜,今偶相遭而众辱我。(3分)
②是故盗我者县官有禁,牟我者锱铢不遗,诚明夫利害之分,而审夫得失之势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9 02:1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对“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翻译准确通顺的一项是    
A.登上皇帝的位置制定天地四方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
B.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执敲扑鞭策天下人民。
D.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小题2】下边含有相同词类活用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尊贤而重士。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小题3】关于《过秦论》的几组判断,有误的是    
A.本文借古喻今,过秦的目的是劝唐玄宗施行仁政,以防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B.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历史事实:第一段写孝公任用商秧,使秦由弱变强;第二段写孝公之后的五位君主“蒙故业,因遗策”,使诸侯“争割地而赂秦”;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国势和暴虐都到了极点;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灭亡;第五段则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C.本文先叙史实,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除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之外,还运用了丰富的词藻,使文章酣畅流利,极有文采。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徕宁果木记

昆仑踞西域之胜,世传为仙人出入之所,嘉树珍果,萃于其地。徕宁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盛甲于天下。桃、杏、葡萄、梨、枣、苹婆、林檎、樱桃,俱极香美,无论矣。桑椹大可径寸,色白如玉,味甘如蜜。冰苹婆尤为异品,形如内地苹婆,而莹然无滓,表里照彻如水晶,味香烈而极甘,别城无此种。又有所谓瓯桲者,似山东木梨而大,香如木瓜,以蜜渍之,甘酸如山查而香过之,真异种也。

呜呼!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移入神京,必能贡明堂,飨清庙,供上方之馔,擅华林之春。其次亦得为卿士大夫所共尝,文人学士所争赏。乃生于穷荒回纥之地,食之者不知其味,嗅之者不闻其香,甚且珍品与羊胛同烹,名园与马枥为伍,物之不得其地,至此已极,大不可痛惜乎哉!

或曰:“八埏之外,人蠢而物灵,山川清淑之气多钟于草木,以补人之不足。”是说也,余姑存而不论云。

(选自铁保《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

(注)①苹婆:苹果。 ②林檎:即沙果。俗称“花红”。 ③瓯桲:即“榅桲”,又名木李,味甘酸。 ④神京:京城。 ⑤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之所。 ⑥清庙:即太庙,帝王的宗庙。 ⑦华林:这里泛指帝王宫苑。 ⑧回纥:古代少教民族。唐以后散居新疆一带。 ⑨马枥:马棚。 ⑩八埏(yán):八方的边际。

【小题1】解释下列加框字:
(1)昆仑踞西域之胜( ) (2)萃于其地( )
(3)无论矣( ) (4)余姑存而不论云( )
【小题2】徕宁“果木之盛甲下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第一段举“桑椹”、“冰苹婆”与“瓯樟”为例,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仑山高踞于西域中的胜地之上,世代相传是仙人出没的地方。
B.徕宁的桃、杏、葡萄、梨等八种水果,都很香美,就不用说了。
C.徕宁珍果生于穷荒回纥之地而未生于中土,那是不值得痛惜的。
D.对边地“人蠢而物灵”的说法,戏姑且放在一旁,不加评论吧。
【小题5】文中画线处以 ,表达出作者的  
【小题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都运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但用意却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泗州先春亭记

欧阳修

景祐二年秋,清河张侯以殿中丞来守泗土。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旧而广之。度为万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八万五千。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相与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堤成,高三十五尺,土实石坚,捍暴备灾,可久而不坏。

既,曰:“泗,四达之州也,宾客之至者有礼。”于是,因前蒋侯堂之亭新之,为劳饯之所,曰“思邵亭”。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后人之思也。又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于此。”于是治常丰仓西门二夹室,一以视出纳,曰某亭;一以为舟者之寓舍,曰“通漕亭”。然后曰:“吾亦有所休乎!”乃筑州署之东城上,为先春亭,以临淮水,而望西山。

是岁秋,予贬彝陵,过泗上,于是知张侯之善政也。昔周单子聘楚而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盖城郭、道路、宾客寄寓,皆三代为政之法,而《周官》尤谨著之,以为御备。今张侯之作守也,先民之备灾,而及于宾客入来,然后私自休焉。故曰知为政也。

先时,岁大水,州几溺。前司员外郎张夏守是州,筑堤以御之。今所谓因其旧者是也,是役也,堤为大。予记其大者详焉。

(注)①侯:旧时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②陂梁:防水的小堤、小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人出于州 / 兵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B.然人出于州 / 兵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 / 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C.然人出于州兵 / 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 / 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D.然人出于州兵 / 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是 / 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祐二年,是用年号纪年。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
B.宾客,即门客。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的人才,又称门下客、食客。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之治被儒家当作理想社会模式的典范。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先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为各司之次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侯是清河人,他以殿中丞身份来泗州做太守。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把治理淮河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B.张侯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堤防加固拓展。工程浩大,耗费众多,但质量优良,可以长期发挥效用。
C.先春亭是泗州官署,位于泗州东城,是州官办公休憩之所。邻水望山,风景秀丽,透露出张侯的胸襟不俗。
D.泗州曾遭遇洪水灾害,差点儿全城淹没。张夏主管该州时,筑堤防护,未雨绸缪,实在是三代以来的善政。
【小题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⑶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疾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长矣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之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而訾之口耻:耻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去小利大利不得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夫虢不亡也,恃虞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C则虢朝亡虞夕从之矣 北救赵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无以赏,使人请金齐王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小题3】下列用“/”给句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向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4分)
(2)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3分)
(3)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彘臞,人乃弗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解素衣 解:脱去
B.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曩:过去
C.富有涯乎    涯:边际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责备,埋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B.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C.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D.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小题3】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
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
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