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钱神问对
[清】戴名世
有神色赤目方,刺其面为文,立中衢,臭达于远。众皆拜,祈请甚,或咄咄叹息不已。戴子见之,前问神,神具以名对。戴子笑曰:“吾闻汝久矣,汝固若是而已者耶,其何以动众如是甚也?”神曰:“吾行游天下,靡人不畏,罔敢不恭,子顾且云云,岂有说乎?”
戴子曰:“吾汝之罪,则镕汝使化而毒未歇,锉汝使折而害无救也。”神怒曰:“余固知孺子不足怜,今偶相遭而众辱我。且夫吾为功也,薄海内外,苟非余戚戚嗟嗟①,窘然而无以生。一二迂妄者吾避去,自余诸公贵人,皆孳孳②慕余,手摩而目,以及庶民卑贱之流,无不愿为我死者。吾岂有求于世哉?世求我而已耳。是故官吏非吾不乐,商贾非吾不通,交游非吾不厚,文章非吾不贵,亲戚非吾不和。有吾则生,无吾则死。是故盗我者县官有禁,牟我者锱铢不遗,诚明夫利害之分,而审夫得失之势也。子何以云尔乎?请勿复敢见子矣。”
戴子曰:“固也,吾试且略言之。昔者生民之初,浑浑噩噩,数千百年间,耕田凿井,衣衣食食,天下太平,安乐无事。当是时,岂有汝哉?自汝出而轻重其制,铢两其名,方圆其象,流传人间,惑乱民志,万端俱起。于是庸夫之目以汝为重轻,奸人之手以汝为上下。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至于官之得失,政贿成,敲骨吸髓,转相吞噬,而天下之死于汝者不可胜数也!汝独纷纷然奔走天下,颠倒豪杰,败坏世俗,徒以其臭薰蒸海内。气之所感,积为迷惑之疾,见之者慕,闻之者思,得之者喜,失之者悲,有无不平,贪吝接踵,而充塞仁义,障蔽日月,使天下伥伥乎无所之,而惟汝之是从。”
神曰:“子言固然,然余之道,此乃其所以为神也,汝乌足以知之?”因仰而嘻笑,俯而却走,伸目四顾,举手而别,众共拥之以去。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①戚戚嗟嗟:悲戚哀叹的声音。②孳孳:同“孜孜”,勤勉。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皆拜,祈请甚笃:虔诚
B.吾汝之罪数:计算
C.皆孳孳慕余,手摩而且属:专注
D.颠倒豪杰,败坏世俗颠倒:使……迷乱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神色赤目方不患寡患不均
B.且夫吾为功也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C.苟非余戚戚嗟嗟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至于官之得失,政贿成木直中绳,輮为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的钱神充满铜臭味,流毒民间、祸害世风而自吹有大功,面对他人的指斥则恼羞成怒,盛气凌人。
B.全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自然流畅,寓意精警,借戴子之口,批判了金钱崇拜的恶浊世俗,讽刺了钱神的残酷、贪婪和卑鄙。
C.语言亦庄亦谐,描写形象生动,结尾处仅用“仰、俯、伸、举”四个动词,钱神洋洋自得、目空一切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本文放言纵论,汪洋恣肆,大量运用排比以及骈散结合的手法,使文章富于气势,音调锵铿,富于节奏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余固知孺子不足怜,今偶相遭而众辱我。(3分)
②是故盗我者县官有禁,牟我者锱铢不遗,诚明夫利害之分,而审夫得失之势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9 02:1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汤桀 放:流放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语女:好仁不好学 居:请坐。
B.慎而无礼则 葸:畏惧。
C.鲤而过庭 趋:小步快走。
D.又闻君子之其子也 远:疏远,不偏爱。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恭无礼则劳
A.锲不舍,金石可镂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言之不详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
【小题3】下列对上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好”对于“学”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好”,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不仅害人,也会害己。
B.“礼”是“仁”的基础,只有在德行上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君子,进而成为“仁者”。
C.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因此在学习中要处处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D.陈亢通过和伯鱼谈话,不仅了解了《诗》《礼》的作用,而且还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人格,因此内心充满了喜悦。
【小题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