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注] ①权衡:法令。②伏怨:怀怨于心。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⑦仪的: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伯夷、盗跖不乱 乱:叛乱
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担负
C.数以德追祸追:补救
D.释仪的而妄发发:放箭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君主“善用人”的一项是(  )
①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②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③不轻爵禄,不易富贵 ④轻虑重事,厚诛薄罪 ⑤有赏罚,而无喜怒 ⑥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⑤⑥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功立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之利,莫长于此。(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15 08:3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谖草取忘忧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B.然则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杳不知其所
D.有似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荣辱之境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辋川图记
元·刘因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
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如颜太师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程子谓绿野堂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
予以他日之经行,或有可以按之,以考夫俯仰间已有古今之异者,欲如韩文公《画记》,以谱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姑书此于后,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三月望日记。
(选自《静修先生文集》卷十八)
【注解】①辋川山庄,是唐朝诗人、画家王维的别墅。辋川图是王维亲自描画这山庄的名作,唐玄宗时,他官至尚书右丞。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被俘降贼。后肃宗收复长安,从宽赦免了他。本文是作者在看辋川图后作的一篇跋。
【小题1】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浪”等皆可 考:考证
B.背主贼之维辈也 事:侍奉
C.以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 谱:记录
D.而亦不复此 重:重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亲王之所以师友待者 及在槛阱之中,摇尾求食
B.若王维庄,取而有之,可也 北海赊,扶摇可接
C.浩然有结庐终之想 朝济而夕设版
D.予他日之经行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画谱有收录、评识者推许、作者得意三方面点出此画之有名,接着略述画面内容,摹写其神韵和艺术魅力,然后由评画转而进入对人的品评。
B.文中用颜真卿“守孤城、倡大义”却不为人主所重的遭遇,与王维“背主事贼”却享受盛名、为人所重的史实进行对比,来说明当权者重艺轻德,世风颓靡破坏。
C.作者引用程朱的看法抨击王维,认为他大节有亏,导致所有的东西都一败涂地,对王维的功过作出了符合史实的公正评价,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傲岸的思想情操。
D.本文打破画记只侧重评介绘画本身的惯常格局,而是由记画出发,纵论画艺与人品的关系,引出一个艺文之士必须讲究品节的普遍性结论。叙议结合,步步推进,导出结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7分)
(1)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4分)
(2)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毎小题3分,共21分)
(一)鲁共公择言
梁王魏婴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1),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曰:‘后世必有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2),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3),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梁王称善相属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1)嗛(qiè)):同“慊”,满足,舒服(2)南之威:也叫南威,和后文白台、闾须,都是美女名。(3)尊:同“樽”,酒器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魏婴诸侯于范台觞:酒器
B.鲁君兴,避席择言曰避席:离座起立
C.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醒
D.梁王称善相属相属:相连,接连不断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B.禹饮而
C.项伯杀人,臣D.使使以大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今有小人之言
B.必有酒亡其国者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C.楚王登强台望崩山倚柱
D.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失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