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上冢宰许公
(明)何景明
中书舍人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某诚至愚,窃见明公自入吏部,所推进者皆崇饰名节、砥砺廉耻之士,清议攸与,群望影附,乡鄙末进,实亦私抃
乃者主上幼冲,权阉在内,天纪错易,举动大谬。究人事,考变异,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然而上下之臣,未见有秉德明恤、仗义伏节者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夫国有人曰实,无曰虚。以今日观之,虽谓之虚可也。某所以系大小之望,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是明公虽欲无忧,不可得已。
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议者难之。或谓宜少自贬以为容。夫自贬以为容者,患失者之所为也。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某于明公素未伏谒,然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窃为明公划二策,惟明公之自择焉。一曰守正不阿,不容于权阉而去者,上策也;二曰自贬以求容于权阉,而不容于天下后世者,下策也。夫今之计,止是二者,二者俱为不容,然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损少而益者多。自贬不容,则颓靡益恣,声烈且败,益少而损多。二者曷重曷轻,惟明公之自择焉。
昔者子贡谓孔子曰:“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孔子曰:“良农能稼,不能为穑;良匠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赐,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尔志不远矣。”由是观之,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而何以为庶官之地,天下之望乎!今时匹夫女子,咸知太息,用以为慰者,以有明公在位。望明公深惟保重。某积怀甚久,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注】 ①冢宰:《周礼》以冢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后人把宰相或吏部尚书也称冢宰。许公:许进,字季升,官至吏部尚书。为刘瑾所恶,坐事削籍。②中书舍人:明代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从七品。③下执事:原指供差役的人员。这里谦称自己不配直接讲话,请下人转达。④清议:这里指舆论。攸:所。与:赞许。⑤抃(biàn):鼓掌。⑥幼冲:幼小。⑦明恤:明于救弊。伏节:死节。⑧正:通“政”。⑨为容:指取容于人。⑩顺:顺应每个人的要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诚至愚 诚:确实
B.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干:冒犯
C.益少而损多益:更加
D.良农能稼,不能为穑穑:收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有甚此时者也
乃设九宾礼
B.惟明公自择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
C.尔不务修道,务为容
北救赵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有明公在位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冢宰许公应扶正祛邪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 ②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 ③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 ④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 ⑤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 ⑥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A.①②⑤B.②③⑤
C.①④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宦官专权用事,致使国策谬乱,国事虚弱。鉴于此,作者认为吏部尚书许进不可像患得患失的小人一样为讨宦官欢心而屈膝忍让。
B.作者引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一方面揭露满朝文武百官像子贡一样取悦当世;一方面激励许进只要学习孔子不可随俗的修养,就可立足朝廷,流芳百世。
C.文章尖锐地直斥了公卿大臣的守位保禄,无所作为,听任权奸肆意妄为;要求许进恪尽职守,扶正祛邪,抛弃幻想,做一名正直官员。
D.本文文笔犀利严正,层层逼近,使收信人在是非弃取之间毫无含糊游移的余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时的思想风格和敢于直言的个性风采。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16 11:3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之举:攻克
D.诛其君而其民吊:慰问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今日不知亡也吾还也
B.吾何识其不才而舍之久之,能足音辨认
C.武王伐纣,有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D.今又倍地不行仁政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重修盘门双忠祠记

余观建炎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扬州,于时,高宗驻平江,去敌尚远,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临安,而越,而明,不暇一夕息。已而敌破健康,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入明,纵掠海上而归。使其时平江诸将帅,以劲旅遏其冲,俾只轮不反无难者。奈何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相传金兵从盘门入,有二士者拒敌于门外,一死于阵,一死于水,而盘门破矣。呜呼!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涕唾。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灵爽益著。二士俱汴人,从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刘姓鼐名,盖死于阵者也;其一张姓鳌名,盖死于水者也。祠有明永乐中俞祯碑,以鼐为顺国明王,职天坛传奏司;以鰲为顺济龙王,职盘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要其来也则远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两,新其宇。既成,属予记。祠在盘门外灵岩乡,俗名双土地祠,余更之曰双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书而记之。

(注)①盘门:江苏吴县城南门。②建炎:宋高宗年号。建炎三年,金军连陷南京、临安,帝航海走。③平江:江苏吴县。④越:今浙江绍兴。⑤明:今浙江宁波。⑥俾:使;只轮不反:反,同返。⑦灵爽:指神灵精气。⑧永乐:明成祖年号。⑨昉:曙光初见,引申为开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广德(__________) ⑵以劲旅遏其(__________)
⑶非不显且也(__________)   ⑷既成,予记(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蹙蹙去之临安  盘盘,囷囷焉《阿房宫赋》
B.纵掠海上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劝学》
C.而独遗二士者殉国之烈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此不可发愤而深痛者哉  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⑵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
【小题4】作者为之“发愤而深痛”,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综观全文,本文所“记”的主要内容有:⑴__________;⑵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集序

萧统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舞之娱①,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 《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注]①齐讴赵舞:齐讴,齐国的乐调;赵舞,赵国的舞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妒忌
B.寄遇谓之逆旅   逆旅:旅游
C.结连骑之荣   : 四匹马拉的车子
D.与道: 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兰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怀釐而谒帝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轻之脱屣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并粗点定其传,编之录   虎兕出柙,龟玉毁于椟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赞扬自古有道之士能够避世全身,第二部分评论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
B.文章以议论开头,首先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立身处世态度,这个起笔十分警拔,辞分宾主,两相对照,以“士女之丑行”来“衬托“明达之用心”,从而颂扬了“不忮不求”的高尚品德。
C.文章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强调了追求富贵的害处,并对智者贤人能够认清这一事实表示赞赏,而对愚夫贪士追求富贵深致慨叹。
D.作者认为陶渊明写了一篇《闲情赋》,是“白璧微瑕”,这是从文章的内容形式的角度来批评陶渊明的。至于其他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认为有助于教化人民。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
(2)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

同类题4

课内文言文阅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
B.《齐谐》者, 怪者也
C.奚以之九万里而
D.风之也不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鹏徙于南冥也     水积也不厚
B.且夫水之积不厚   其负大翼无力
C.海运将徙于南冥   置杯焉
D.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浅舟大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注】①报罢:科举落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试以《铜鼓赋》,立就:完成
B.君必能其词举:推荐
C.尤才力所至纵:充分发挥
D.后绝不欲人述其吏云治:治事的成绩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都直接表明袁随园君有才气功力的一组是(3分)
①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③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④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
⑤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⑥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枚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但被排挤外放做知县,于是写文章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能创作诗歌。
B.尹文端任总督时,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C.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袁枚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袁枚的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
D.文章注意前后照应,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他在江宁为官的情况,这和第一段的“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3分)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3分)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6处)(3分)
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节选自顾炎武《初刻<日知录>自序》)